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圖書分類法
[拼音]:Fengxiang Qinmu
東周時期秦國墓葬。主要分佈於陝西省鳳翔縣城西南秦都雍城遺址的南面。年代為春秋中晚期至戰國晚期。1976年以來,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單位進行發掘。經勘查和發掘的有三畤原上的秦公陵園和三畤原北的八旗屯、高莊等地的中小型秦墓。
三畤原秦公陵園,經鑽探已發現14座雙墓道的中字形大墓, 2座單墓道的甲字形大墓,另有15座長方形坑、一座圓形坑。陵區中部偏北的一組陵園規模最大,從南向北錯列兩座中字形墓和一座甲字形大墓,每個大墓的東南側都有一座長方形坑(可能是車馬坑)。最南面的1號墓,墓室部分長59.4米、寬38.45米、深24米,連同兩端的墓道通長300米,是目前所知最大的東周墓葬,年代屬春秋中晚期。其他12座中字形大墓,通長都在100多米以至200米以上,都在東南側有一長方形坑。陵區的西部邊緣及其南、北兩側,已發現總長7000多米的防禦性壕溝。陵區之內,另有兩組大墓周圍發現圍成長方形的雙重壕溝。這些情況表明,當時的陵區佈局,是以中字形大墓為中心分成若干相對獨立的陵園。
中小型秦墓先後發掘近百座。八旗屯秦墓多屬春秋時期,少數晚至戰國。一般墓坑長4米以上,葬具均有棺槨,甚至用兩套棺。葬式為仰身直肢,隨葬品有鼎、、盤、匜等青銅禮器和石質的圭、璋之屬,約半數的墓用人殉葬,殉人屈肢,置於壁龕之中,最多5人,另外還有附葬的車馬坑。高莊秦墓以戰國早中期為主,個別屬春秋晚期和秦統一前後。墓坑一般長3米左右,早期的長寬呈2與1之比,中晚期則近正方形,並出現洞室墓。洞室墓葬式多為直肢,豎穴墓均屬屈肢。戰國早中期,隨葬品主要是鼎、、壺、盤、匜等仿銅陶禮器,有些墓出有製作不精、體積甚小的銅禮器模型及陶製的倉囷和牛車等。戰國晚期隨葬陶器以鼎、豆、壺或鼎、盒、壺(鍅)為主,有的出鬲、釜、大口罐和盆等。這些發現對於秦墓的分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