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塔米拉諾,I.M.

[拼音]:Zeng Pu

近代小說家、出版家。字孟樸,又字小木、籀齋,號銘珊,筆名東亞病夫。江蘇常熟人。出身於官僚地主家庭。光緒十七年(1891)中舉。次年赴京參加會試,以墨汙考卷出場。其父曾之撰為他捐得內閣中書,在京常出入其岳父的好友戶部尚書翁同龢之門。甲午中日戰爭時,他支援翁同龢抗禦外侮的主張。戊戌變法前夕,在上海籌辦實業,與維新派譚嗣同、林旭、唐才常、楊深秀等,常相過從,慷慨議政,贊助維新派主張。戊戌政變後,光緒二十五年(1899)常熟名士沈北山上疏,請慈禧太后歸政,殺榮祿、剛毅、李蓮英三凶,他與沈關係密切。慈禧太后擬廢光緒皇帝,他曾參與聯名電諫。

曾樸自幼篤好文學,養成了對文學的濃厚興趣。他曾在北京同文館特班學習過法文。光緒二十四年在上海結識曾經在法國僑居多年的陳季同。在陳指點下,三四年內集中閱讀了大量法國文學作品和文學批評論著,並閱讀了許多法譯的西歐各國文學名著,自雲“因此發了文學狂”。光緒二十九年以後,捨棄仕途,先經營蠶絲業,後改營出版業。光緒三十年,與徐念慈等在上海創立小說林書社,提倡譯著小說,先後出版創作小說及翻譯小說多種。同年,開始長篇小說《孽海花》的創作。光緒三十三年(1907),又創辦《小說林》雜誌。這一時期,他與民主革命派金天翮交往,對革命持同情態度。當時清政府擬借英款築滬杭甬鐵路,蘇浙紳商合力反對,曾樸與馬相伯等人發表拒借外資,招集民股的演說,予以支援。民主革命戰士秋瑾被浙江巡撫張曾敭殺害,浙省民眾發起驅張運動。清政府將張調往江蘇,曾樸等聯名電請清政府收回成命,形成江蘇拒張風潮。清政府為之側目,曾被列為密電捕拿的三人之一。

光緒三十四年,小說林書店因資金困難歇業。次年,曾樸再入政界,在兩江總督端方幕中任財政文案,後以候補知府資格分發浙江,任寧波清理綠營官地局會辦。辛亥革命爆發,江蘇宣告獨立後,被選為張謇為議長的江蘇臨時議會議員。後曾任江蘇官產處處長。1915年袁世凱稱帝期間,曾樸與蔡鍔等反袁人物密切往來,並資助陳其美、鈕永建等人的反袁活動。此後在軍閥勢力盤據江蘇期間,曾任江蘇財政廳長、政務廳長等職,能避行惡政,並反對軍閥之間的戰爭。

1926年,曾樸再度離開政界。1927年與其長子曾虛白在上海開設真美善書店,創辦《真美善》雜誌,並繼續進行小說創作和翻譯,著手改寫和續寫《孽海花》。1931年,《真美善》雜誌停刊,他回到家鄉常熟虛霩園,潛心園藝,遊憩養病,直到病故。

曾樸的主要著作是長篇小說《孽海花》。《孽海花》的始作者為金天翮,先寫了6回,光緒二十九年(1903)十月,在中國留日學生所辦革命刊物《江蘇》月刊第八期上發表了第1、第2兩回。後將原稿寄給曾樸所辦小說林書社。曾看後,認為“是一個好題材”,對小說寫法提出一些意見。金天翮本是詩人、學者,自覺“究非小說家”,遂與曾樸共同酌定全書60回的回目,改由曾樸續寫。曾樸接手後,“一面點竄塗改,一面進行不息,三個月功夫,一氣呵成了二十回”,分別於光緒三十一、三十二兩年,由小說林社在東京印刷出版初集(1至10回)和二集(11至20回)兩冊,署“愛自由者發起、東亞病夫編述”。光緒三十三年(1907)《小說林》雜誌創刊後,又繼續發表至25回。1927年《真美善》雜誌創刊,陸續發表修改後的第20至25回和新寫的第26至35回。1928年,真美善書店重版一、二編(20回本)。1931年以後,出版了三集(21至30回),後又將30回合為一冊重行出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重印了30回本。1962年中華書局出版增訂本,將31至35回作為附錄。

金天翮創作《孽海花》時,正當帝俄想佔據中國東北。而此前洪鈞出使俄國時,曾以重金購買並翻印俄人所制中俄交界圖,將帕米爾之一部劃入俄國,為言官彈劾。“故以使俄之洪文卿(鈞)即曾本的金汮(雯青)為主角,以賽金花(即曾本的傅彩雲)為配角”,“作五十年來之政治小說”(金天翮《答訪者問》、《為賽金花墓碣事答高二適書》)。曾樸接手後,“想借用主人公做全書的線索,儘量容納近三十年來的歷史,避去正面,專把些有趣的瑣聞逸事,來烘托出大事的背景”(《修改後要說的幾句話》),遂改稱“歷史小說”。光緒三十一年(1905)《出版廣告》說:“本書以名妓賽金花為主人,緯以近三十年新舊社會之歷史,如舊學時代、中日戰爭時代、政變時代,一切瑣聞軼事,描寫盡情”。1927年後的修改本,將第2回中激烈地正面指斥專制制度、科舉制度的話刪除許多,有損於思想性。

《孽海花》是近代小說中思想和藝術成就都比較高的一部。作者與金天翮共擬60回目,末回為“專制國終攖專制禍,自由神還放自由花”,又作者手擬的《孽海花》人物名單分舊學時代、丙午時代、政變時代、庚子時代、革新時代、海外運動,可見原擬寫至庚子後的革命活動為止。但全書沒有寫完,只寫到甲午戰後戊戌變法之前。書中人物大都影射時人,以主人公金汮、傅彩雲的經歷為經,串連一大批高階士子,通過他們的活動,描寫了從同治初年起到甲午戰敗為止的約30年間“文化的推移”和“政治的變動”。從中可以看到中法戰爭、中日戰爭重大歷史事件的爆發,帝黨、後黨的激烈鬥爭,在此過程中,頑固派、洋務派、改良派、革命派等政治勢力的消長演變,以及與之相伴隨的思想、學術、文化的變化。小說揭露了帝國主義的侵略野心,清政府的無能與腐敗,封建士大夫的昏庸與墮落。全書寫了200多個人物,從最高統治者慈禧、光緒,到官場文苑的達官名士,到下層社會的妓女、小廝,涉及朝廷宮闈、官僚客廳、名園文場、煙花妓院直至德國的交際場,俄國虛無黨革命等,反映的社會生活面相當廣。有些人物如金汮、傅彩雲、李純客、大刀王二、夏麗雅等寫得頗為生動,使當時讀者耳目一新,影響很大。《負暄絮語》說:“近來新撰小說,風起雲湧,無慮千百種,固自不乏佳構。而才情縱逸,寓意深遠者,以《孽海花》為巨擘。”

曾樸交遊廣泛,閱歷豐富,對當時社會各階層人物有過直接的觀察與體驗。並對中國的傳統學問和各種文體都比較熟悉,又通法國文學,有深廣的文學素養。因此,《孽海花》一書在選材、結構、語言方面都獨具特色。作者曾說《孽海花》雖也是聯綴多數短篇成為長篇,但譬如穿珠,它不是直線穿的,而是“蟠曲迴旋著穿的,時收時放,東西交錯,不離中心”,“開成一朵球一般的大花”(《修改後要說的幾句話》)。在遣詞造句上,也多有錘鍊。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稱它“結構工巧,文采斐然”,把它列為清末四大譴責小說之一。《孽海花》中所表現出來的“新派”與“舊派”的觀念是籠統的,加上作者追求軼事的趣味性,往往影響人物政治面貌的明晰。作者對歷史事件的因果關係也大都給以唯心主義的解釋,歸之於一些偶然的表面的原因。對賽金花的風流逸事,常在細加描寫時流露出豔賞之情。此書出版後風靡一時,評論、考證、續作,蜂擁而出,形成一股“賽金花熱”,其社會影響也有消極的方面。

1943年,曾樸的同鄉燕谷老人(張鴻1867~1941)所作《續孽海花》出版。全書共34回(自31回至60回),故事敘述到辛丑和約,是作者受曾樸之託賡續撰述而成,在續作中較有代表性。曾樸的著作,除《孽海花》外,有自傳體小說《魯男子》第一部《戀》;戲曲《雪曇夢》院本;《補〈後漢書·藝文志〉》、《補〈後漢書·藝文志〉考證》等。詩文集及讀書札記多種,均未刊印,已發表的單篇散見於《小說林》、《真美善》雜誌及《曾公孟樸紀念特輯》等。譯作有雨果的小說、戲劇《九十三年》、《笑面人》、《呂克蘭斯鮑夏》、《歐那尼》等多種,還有左拉《南丹與奈儂夫人》,莫里哀戲劇《夫人學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