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成科(1903~1953)

[拼音]:Qian Xingcun

現代文學理論批評家、文學史家、作家。原名錢德富,又名錢德賦。主要筆名還有阿英、錢謙吾、張若英、阮無名、鷹隼、魏如晦等。安徽蕪湖人。1900年2月6日生。青年時代曾參加五四運動,1920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1926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從蕪湖逃亡到武漢,8月到上海,開始從事革命文藝活動。

錢杏邨於1927年底與蔣光慈、孟超等發起組織太陽社,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並對魯迅、郭沫若、郁達夫、蔣光慈、茅盾、葉紹鈞等中國作家和一些外國作家的創作作過評介。這方面的文章,先後收入《現代中國文學作家》(第1卷,1928;第2卷,1930)、《力的批評》(1929,1930年改名《現代文藝研究》)、《作品論》(1929)、《文藝批評集》(1930)、《怎樣研究新興文學》(1930)、《文藝與社會傾向》(1930)等,成為左翼文壇一名活躍的理論批評家。此外,還有短篇小說集《革命的故事》、《義冢》、《瑪露莎》,中篇小說《一條鞭痕》,詩集《餓人與飢鷹》、《荒土》,敘事長詩《暴風雨的前夜》等先後出版。

1930年錢杏邨先後當選為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常務委員,和中國左翼文化同盟常務委員。這時他繼續從事中國現代文學的評論和研究,同時,開始蒐集、研究近現代和明清的文學資料。著有《現代中國女作家》(1931)、《現代中國文學論》(1933)、《中國新文壇祕錄》(1933)、《中國新文學運動史資料》(1934)、《夜航集》(1935)、《現代十六家小品》(1935)、《小說閒談》(1936)、《海市集》(1936)等。30年代初期,他還和夏衍、鄭伯奇組成中國共產黨的電影小組,參加電影工作。

抗日戰爭爆發後,錢杏邨堅守在上海文化陣地的崗位上。1937年他編就《近百年國難文學大系》(建國後修訂新版改名《中國近代反侵略文學集》)的初稿 5集。還陸續創作了《碧血花》、《海國英雄》、《楊娥傳》等宣傳愛國主義、發揚民族氣節的話劇。

1941年冬,從上海轉移到蘇北,在新四軍從事文藝、新聞、統戰等工作,創作了歷史劇《李闖王》。抗日戰爭勝利後,錢杏邨先後任華中文藝界抗敵協會常委、華中建設大學文學院院長等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錢杏邨主要擔任文化部門的領導工作,同時孜孜不輟於著述,特別在訪求、發掘、整理、研究近百年來的文化史料方面,有很大貢獻。他先後著有《中國年畫發展史略》(1954)、《晚清戲曲小說目》(1954)、《中國連環畫史話》(1957)、《晚清文藝報刊述略》(1958)、《小說二談》(1958)、《晚清文學叢鈔》(含9卷19冊,1960~1962)、《紅樓夢戲曲集》(1978)、《小說三談》(1979)等。此外,尚有《阿英文集》(1979年香港版,1981年北京版),收1927至1977年50年間短篇文章百餘篇,其中一部分是散佚在報刊上未曾輯印成冊的作品。

錢杏邨對於中國近代、現代文藝以及政治、經濟、文化史料的蒐集整理和研究出版,用力甚勤,成績卓著。他的著述內容廣泛,數量豐饒,其中已成書的達70餘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