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經濟學

[拼音]:shuanghuangguan

[英文]:oboe

雙簧氣鳴樂器。普遍用於現代管絃樂隊和管樂隊的木管樂器。雙簧管為雙簧管族(包括有英國管、大管、低音大管)中的高音樂器,也是該族的代表樂器。

雙簧管體為圓錐形,管長約60~70釐米;吹嘴為一雙蘆竹片對合而成的雙簧,裝在管的上端。在6個指孔接續開放時,吹出的是D大調自然音階(如同長笛),記譜與實音相同,不作為移調樂器。音域為戇b~g3,可再高數音到c4,但較難吹出。前16音為基礎音。用高音譜表。雙簧管的a1音,常作為管絃樂隊調音時的標準音。雙簧管的音色富於田園風味,具有民間牧笛或蘆笛特色。音響穿透力強,漸強與漸弱易於控制;演奏的持續性勝過其他木管樂器,常擔任獨奏性的旋律部分,尤以表達連綿性歌唱音調為其所長。吹奏時由於蘆片含於嘴內,一般只採用單吐奏法,吹奏雙吐較難,故快速的同音反覆,非其所長。但技術高者,也可以使用“花舌”(振舌法)吹奏。雙簧管的定型約有300年,17世紀末成為樂隊編制中的固定樂器。1805年,L.van貝多芬在《菲德里奧》中所用的單簧管僅有2鍵,1820年有6鍵,1839年增加到10鍵。到19世紀中葉,參照伯姆式長笛的指孔排列與指鍵的機械裝置,對其作了幾次重要的改進,才更趨完善。

雙簧管曾是軍樂隊中最重要的樂器之一,可獨奏、重奏。早期,J.-P.拉莫和J.S.巴赫等都很重視它,但真正具有技巧性的發展,則始自G.F.亨德爾的作品。亨德爾為它寫過6首協奏曲、12首奏鳴曲。L.van貝多芬《英雄交響曲》中的“葬禮進行曲”、《田園交響曲》中的諧謔曲,П.И.柴科夫斯基《第四交響曲》中的第 2樂章,E.格里格的《挪威舞曲》等,都有雙簧管的著名片斷。

在歷史上,雙簧管曾有過多種樣式:

(1)抒情雙簧管(oboe d'amore)。音區介於雙簧管與狩獵雙簧管之間的次高音雙簧樂器,A調,比雙簧管低小三度,屬移調樂器。巴赫時代用過,後被淘汰。其音色富有特點,在R.施特勞斯的《家庭交響曲》和M.拉威爾的《博萊羅》中有它的片斷和獨奏句。

(2)狩獵雙簧管(oboe da caccia)。古式中音雙簧樂器,F調,比雙簧管低五度,屬移調樂器,後為英國管所取代。

(3)薩呂管(sarrusophone)。管身為銅製,1863年法國軍樂隊隊長薩呂創制。共有6種,音量較大,屬移調樂器。常用於軍樂,後為新式低音大管所取代。

(4)黑克爾管 (heckelphone)。為德國樂器師黑克爾在1904年所創制。音區介於英國管與大管之間的一種上低音雙簧管(baritone oboe),C調,比雙簧管低八度。管徑與簧片較寬大,低音濃厚,R.施特勞斯在《莎樂美》中用過。

參考文章

雙簧管的由來美術與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