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成培

[拼音]:Zhongguo jin Sanbai Nian Xueshushi

中國近代思想家梁啟超的學術思想史著作。寫成於1923年,講述明朝末年至中華民國初年(1623~1923)中國學術思想的變遷史。原是作者在清華大學等校演講的講義,後整理成書,於1926年由上海民志書店正式出版。

作者在書中提出,著學術史有 4個必要的條件:

(1)須把那時代主要各學派全數網羅,不可以愛憎為去取;

(2)須將其特點提絜出來,令讀者有很明晰的觀念;

(3)要忠實傳寫各家真相,勿以主觀上下其手;

(4)要把各人的時代和他一生經歷大概敘述,看出那人的全人格。作者在本書的《反動與先驅》和《清代學術變遷與政治的影響》等節中,“先提絜大勢”,概括 300年學術發展的總趨勢,認為這個“時代思潮”是對宋元明三朝“明心見性”“道學”的批判;是再開一個更切實更偉大時代的“先驅”;這個時代的“學術主潮是,厭倦主觀的冥想而傾向於客觀的考察”,其“支流是,排斥理論提倡實踐”。他認為這個時期學術思想的發展,是從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等為代表的舍空談而趨實踐的經世致用之學,到脫離“時政”的乾隆嘉慶時期的考據學,再到道光咸豐以後興起的至晚清以變法維新的“經世致用”、“託古改制”為特點的近代今文經學。作者看到了一些學術思想本身發展的脈絡,並著重指出這種變遷是受“明亡清興”、清王朝統治加強、“經過屢次文字獄”、“社會日趨安寧”、清王朝走向衰落、“政府箝制的威權也陵替”、人們起來和惡制度拚命的政治形勢的影響。但他脫離了清代的社會經濟制度和階級鬥爭來敘述學術思想的變遷,貫穿著唯心史觀。

本書的《清代學者整理舊學之總成績》等節中,還比較詳盡地評述了清代學者在經學、小學、音韻學、校注古籍、辨偽書、輯佚書、史學、方誌學、地理學、傳記及譜牒學、歷算學及其他科學、樂曲學方面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