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分收支,分級包乾財政體制

[拼音]:Nanguoshe

現代戲劇團體。由田漢建立。南國社的起始可溯源至1924年1月。田漢與其妻易漱瑜留學日本,於1922年歸國,後創辦《南國半月刊》,刊登創作、通訊等,注重各種藝術(戲劇、電影)的批評,“欲在沉悶的中國新文壇鼓動一種清新芳烈的藝術空氣”,出至4期停刊。1925年田漢於《醒獅週報》附刊《南國特刊》,發行20餘期中止。1926年,田漢出於對新興藝術──電影製作的“熱戀”,組織南國電影劇社,拍攝《到民間去》。1927年夏田漢主持上海藝術大學校務,組織“藝術魚龍會”戲劇演出,成為當時的“藝壇盛舉”。1928年初,田漢脫離藝術大學,與徐悲鴻、歐陽予倩等商定,改組南國電影劇社,定名南國社。擴大範圍為文學、繪畫、音樂、戲劇、電影五部,並建立南國藝術學院,以“團結能與時代共痛癢之有為青年作藝術上之革命運動”為宗旨。同年夏,學院停頓,學生相依不去,遂組織師生在上海、南京、廣州等地舉行二期公演,引起社會上、特別是青年觀眾的巨大反響,使滬、 寧、 穗沿線充滿了戲劇空氣。同時,出版了《南國月刊》。從此,南國社以戲劇運動綻放異彩,為文壇矚目。此亦南國社最主要的活動時期。此期演出劇目皆為田漢創作,有《蘇州夜話》、《名優之死》、《湖上的悲劇》、《古潭的聲音》、《顫慄》、《南歸》、《孫中山之死》、《火之跳舞》、《一致》等。《蘇州夜話》中老畫家父女陌路相逢的傳奇性情節,成為控訴軍閥戰爭帶給人民無窮災難的罪證。《名優之死》通過名伶劉振聲慘遭惡勢力迫害氣絕於舞臺的結局,揭露了舊社會制度的腐朽與反動,在觀眾中喚起了強烈共鳴。《湖上的悲劇》屬於南國社“寫出靈肉分裂生活之苦惱”的代表作之一,它強烈地詛咒封建婚姻制度,兩度公演都給觀眾留下很深的印象。《南歸》則為南國社抒情詩劇的代表,人物單純,語言凝鍊,以渾然一體的詩情意境取勝。從《孫中山之死》開始,該社戲劇的內容、形式都有較明顯轉變,《一致》被認為是他們戲劇風格演變的一個轉折點。這些作品已由性格悲劇發展為社會悲劇,開始接觸到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衝突,充溢著戰鬥的激情,富有鼓動作用,也標誌著南國社的飛躍。

1930年3月,田漢率南國社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並被選為執委。4月,發表十萬言《我們的自己批判》,總結10年來的南國運動,批判了過去的南國“熱情多於卓識,浪漫的傾向強於理性,想從地底下放出新興階級的光明而被小資產階級的頹廢的霧籠罩得太深了,因此我們的運動受著阻礙,有時甚至陷入歧途”。明確表示革命傾向:要“對社會、藝術都有一個正確的主張”,以使“旗幟來得鮮明,步調來得雄健”。此後,南國社於1930年5月演出《卡門》,演出第三日遭政府當局搜查、封禁,南國社也就此被迫結束。

南國社在現代戲劇運動中的革新表現於:創作上排斥人為的生理刺激,代之以日常的充滿感情的實際生活,劇中人物樸實真誠,其不幸命運易獲得觀眾的同情;表演上反對形式主義,提倡真實自然,注重人物的內心體驗;倡導簡單的舞臺裝置,強調燈光的作用,以增強戲劇對觀眾的想象感覺。南國社的活動使新興話劇逐漸擴充套件了陣地,培養了眾多戲劇人才,對中國話劇藝術的發展有很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