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恩,B.P.

[拼音]:junyong yaogan jishu

[英文]:military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應用於軍事領域,不直接與目標物接觸而遠距離感知其性質和狀態的一項新興探測技術。它主要是利用物體能輻射、反射或發射電磁波的特性,通過可見光、紅外、多光譜、微波和聲波等遙感器,從高空或遠距離感受來自目標物的電磁波資訊,經光學、電子技術處理成為影象或資料,以揭示目標的性質和狀態,從中獲取資訊,用來進行軍事偵察、導彈預警、武器制導等。

簡史

遙感技術的興起可追溯到19世紀初。1839年人類獲得了第一張像片。1858年法國人首次乘氣球在巴黎上空進行了空中攝影試驗。1903年發明飛機後,航空攝影逐步發展起來。1957年人造衛星上天,人們又把遙感器裝載到衛星上,使遙感技術的發展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隨著航天技術的不斷髮展,特別是遙感器效能和資訊處理技術水平的顯著提高,使遙感技術迅速發展成為一種綜合性探測技術。

系統組成

完成遙感任務的整套儀器裝置稱為遙感系統,包括遙感器、遙感平臺、資訊傳輸和資訊處理裝置等。遙感器是遙感技術的核心,用以感受來自目標的電磁波資訊,常用的遙感器有高解析度照相機、電視攝像機、 多光譜掃描器、 微波輻射計和合成孔徑雷達等。遙感平臺是安裝遙感器的載體。資訊傳輸裝置是遙感平臺和地面接收站之間傳遞資訊的工具。資訊處理裝置是處理和判讀目標特徵資訊的儀器,有影象處理裝置、彩色合成儀和電子計算機等。

分類

遙感技術通常按遙感器載體的不同分為三類:遙感器裝在地面站或車、船上的稱為地面遙感;遙感器裝在氣球、飛艇和飛機等航空器上的稱為航空遙感;遙感器裝在人造衛星、宇宙飛船和太空梭等航天器上的,稱為航天遙感。按遙感器工作原理的不同,分為主動遙感和被動遙感。按遙感方式的不同,分為照相式和非照相式遙感。 按電磁波譜段的不同,分為可見光、紅外、紫外和微波遙感等。

軍事應用

遙感技術在軍事上主要用於軍事偵察、導彈預警、海洋監視、武器制導、軍事測繪和氣象探測等。

軍事偵察

現代軍事偵察廣泛採用遙感技術,特別是航天遙感技術。美、蘇兩國的軍事情報多數是用航天遙感技術獲取的。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世界有關國家共發射3000多顆人造衛星,其中70%以上的直接或間接為軍事偵察服務。裝載有各種遙感器的偵察衛星,能對地球環境進行連續不斷的偵察和監視。可見光照相的地面解析度高達0.15~0.3米; 紅外遙感能識別地面偽裝,且晝夜工作;多光譜遙感兼具可見光和紅外遙感的特點;微波遙感溫度解析度高,能穿透雲霧、植被和地表,可全天候工作。從偵察衛星所獲取的照片上,能清晰地看出機場跑道、滑行中的飛機和導彈發射架等軍事設施,能區分出坦克和車輛的型別。採用航天遙感技術進行軍事偵察,具有偵察範圍廣、不受地理條件限制、發現目標快等特點,主要用於戰略偵察,也可完成戰役偵察和戰術偵察任務。

導彈預警

為了防備對方戰略進攻,美、蘇兩國都部署了彈道導彈預警系統。採用航天遙感技術可探測來襲戰略彈道導彈(見戰略導彈)。當導彈發射時,發動機噴焰的溫度高達3000℃以上,輻射出很強的紅外線。執行在地球靜止軌道或週期約12小時的大橢圓軌道上的預警衛星,藉助高靈敏度紅外探測器和高解析度電視攝像機,能探測到導彈主動段飛行時的發動機噴焰並自動報警。地面指揮站根據導彈飛行軌跡及其他資訊,在幾分鐘內即可判明導彈是否構成威脅並預報彈著區,從而為對付來襲洲際導彈提供大約25分鐘的預警時間。預警衛星一般還裝有X射線、γ射線和中子探測器,使衛星兼備探測核爆炸的功能。

海洋監視

利用海洋監視衛星能有效地探測和跟蹤各種艦艇的活動。地球上的海洋麵積比陸地面積大一倍多,被監視目標又往往是運動的,因此海洋監視衛星的軌道應高於電子偵察衛星的軌道,並需由幾顆衛星組成衛星監視網,才能實現有效的監視。海洋監視衛星裝有紅外探測器、側視雷達和無線電接收機等遙感裝置,通過截獲艦艇的雷達、通訊和其他電子裝置發出的資訊,能準確地確定其位置、航向和航速。為探測潛航的核潛艇,這種衛星還裝有毫米波輻射儀和紅外掃描器。蘇聯和美國分別在1967和1971年開始發射海洋監視衛星。

武器制導

遙感技術應用於武器制導,可大幅度地提高武器的命中精度。遙感技術可用於戰術導彈、炮彈和航空炸彈、戰略導彈等的制導系統。從70年代起,美國的戰略巡航導彈採用了地形匹配製導技術,它以地形輪廓線為特徵,用雷達高度表為遙感器,把導彈在飛行過程中測得的實時地形圖與彈上貯存的基準圖相匹配,可使命中精度提高到10米量級,“潘興”Ⅱ型中程地地彈道導彈用的是地圖匹配製導技術,它以區域地貌為特徵,用成像裝置攝取導彈飛行軌跡或目標區域地圖,與彈上貯存的基準圖相匹配,命中精度可達25米。

軍事測繪

利用測地衛星能進行精確的大地測繪。從60年代起,美、蘇、法等國相繼發射了測地衛星,衛星上裝有多光譜掃描器、鐳射反射器、雷達應答機和雷達測高儀等遙感器,能測定地面點座標和地球形體等引數,測量精度很高。例如,美國測地衛星測定重點目標的點位精度在10米以內,大地水準面的測量精度可達±1米。精確的軍事測繪,可減少飛機和艦艇的導航誤差,提高導彈的命中精度。

氣象探測

利用地面氣象站、氣球、飛機、探空火箭和氣象雷達等觀測工具,只能得到區域性地區的氣象資料。地球上有將近80%的區域是無法用常規方法進行氣象觀測的,氣象衛星則可獲取全球性的氣象資料。星上裝有多通道高解析度輻射計、紅外分光計和微波輻射計等氣象遙感器, 能測得全球範圍的雲量、風力、風向、氣壓、氣溫和溼度等引數,以提供全球性氣象情報。

發展趨勢

從純被動遙感向被動和主動相結合的遙感發展;從單一電磁波遙感向電磁波、聲波、引力波和地震波等多波種相結合的遙感發展;從半天候遙感向全天候遙感發展;從定性遙感向定量遙感發展。隨著遙感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它在軍事上的應用必將愈益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