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之戰

[拼音]:yindunixiyaren

[英文]:Indonesians

東南亞印度尼西亞的基本居民。約 1.5億人(1981),包括100多個民族。其中,爪哇人佔全國人口的47%,巽他人佔14%,馬都拉人佔7.5%,沿海馬來人佔7.5%,其他民族佔24%。絕大多數屬蒙古人種馬來型別,少數屬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尼格利陀型別、維達型別和巴布亞—美拉尼西亞型別。全國有100多種民族語言,在馬來語基礎上形成了統一的印度尼西亞語,1945年被定為國語,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有文字,原用阿拉伯字母,現改用拉丁字母。英語為第二語言,在政府部門、學校教育和商業往來中廣泛應用。90%的人信伊斯蘭教,5%信基督教,3%信印度教,2%信其他宗教。

印度尼西亞人在民族成分、人種型別、語言和宗教上的複雜情況,是在歷史上受到多次移民浪潮的衝擊和外來文化的影響逐漸形成的。早在更新世中期,印度尼西亞群島即有人類居住,以爪哇直立猿人為代表。然而現在的印度尼西亞人並非爪哇猿人的直接後裔。至今留有後裔的古老居民,是屬於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的尼格利陀人、維達人和巴布亞人。他們約在舊石器時代後期通過當時連線亞洲大陸的陸橋逐步遷來,距今至少已有兩萬多年的歷史。其後裔為今日的庫布人、普南人和託亞拉人,以及西伊裡安的巴布亞人。這些人在全國人口中僅佔少數。屬於蒙古人種馬來型別的馬來人,約在新石器時代至金屬時代,自中南半島分多批經海路陸續遷入。一般區分為原始馬來人和新馬來人。原始馬來人遷入的時間約自公元前3000年紀開始,其後裔為今日的加約人、阿拉斯人、巴塔克人、托拉查人和達雅克人等。新馬來人遷入的時間約自公元前1000年紀末期開始,其後裔為今日的爪哇人、巽他人、馬都拉人、亞齊人、米南卡保人、巴釐人、望加錫人、布吉人等。原始馬來人和新馬來人的後裔在全國人口中佔絕對優勢。由於各批移民遷入的時間和地點不同,帶來的文化和生活特點不同,以及與先至居民發生混合的程度和情況不同,並經過多次分化和融合,遂逐漸形成許多不同的民族。而且,在這些民族的進一步發展過程中,又不斷混入和吸收了後來移民印度人、中國人、阿拉伯人、波斯人和歐洲人等的血統和文化。

1世紀起受印度文化影響;2世紀起受中國文化影響;13世紀起受阿拉伯文化影響。4~5世紀開始形成早期國家。自7世紀起,先後建立室利佛逝、夏連特拉、諫義利、新柯沙裡、麻喏巴歇、淡目、亞齊、萬丹和馬打蘭等王國,擁有強大船隊,掌握著東西方海上貿易的控制權。與中國一直保持友好往來。1511年後葡萄牙開始入侵,建立商站。1596年荷蘭人繼之入侵,1602年建東印度公司,印尼遭受其殖民統治達 350餘年,印度尼西亞人進行了長期的反抗。1942年又遭日本侵佔。經過艱苦鬥爭,終於1945年獲得獨立,建立印度尼西亞共和國。經濟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玉米、木棉、橡膠、油棕和劍麻等。漁業和手工業比較發達。近年來,現代工礦業和石油開採業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