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繼

[拼音]:Tong Zhi

以人物為中心的紀傳體通史。全書二百卷,有帝紀十八卷、皇后列傳二卷、年譜四卷、略五十一卷、列傳一百二十五卷。作者鄭樵(1104~1162),字漁仲,宋興化軍莆田(今屬福建)人。鄭樵一生勤於著述,曾幾次獻書。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月,他攜《通志》赴臨安,充樞密院編修官。他的著作傳世的還有《爾雅注》、《夾漈遺稿》、《詩辨妄》(輯佚本)等。

《通志》為紀傳體,但把“年表”改稱“年譜”,把“志”改稱“略”,儲存了《晉書》的“載記”部分。“總序”和“二十略”是全牲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2/323577.html' target='_blank' >櫚木!妒獻迓浴貳ⅰ抖家羋浴貳ⅰ獨コ娌菽韭浴肥嵌粵踔岡鋈局髡諾姆⒄埂!迭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4/268746.html' target='_blank' >六書略》、《七音略》也是創造。《藝文略》、《校讎略》、《圖譜略》、《金石略》對正史《藝文志》有所創新。除禮、器服、選舉、刑等略外,其餘各略也有新意。鄭樵在《通志》中提出“會通”思想,主張修通史,強調史事、典章制度相依因的聯絡;主張史書應“極古今之變”。他反對割斷史事聯絡寫斷代史。他把陰陽五行的災祥理論斥為“妖學”,把歪曲歷史任情褒貶的修史主張斥為“妄學”,他認為史家應重視實際和學習一些自然方面的知識,並用實際的觀察來核實史書的記載。他主張用治軍那樣嚴整的“類例”方法來治學,認為史家修史要有獨到的見識。《通志》雖在校讎學、音韻學、文字學等方面都提出了獨到的見解,但未能在各方面都達到這樣的水平。《通志》現存世最早的刻本為元至治元年(1321)摹印元大德本。商務印書館的萬有文庫本為流行的版本。“二十略”有單行本。

參考書目

白壽彝:《鄭樵對劉知幾史學的發展》,《人民日報》1961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