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伐蒂尼,C.

[拼音]:Yaduofu

[英文]:Βладимир Αлеκсандрович Ядов (1929~)

蘇聯社會學家。畢業於列寧格勒大學哲學系。1960年在列寧格勒大學講授哲學。1961年與A.茲德拉沃梅斯洛夫等人在該校創立具體社會研究實驗室。1966年起在列寧格勒大學獨立開設社會學研究方法論和方法課程。1968年以社會學專業論文 《經驗社會學研究的理論問題和方法問題》獲哲學博士學位。同年調入蘇聯科學院具體社會問題研究所工作。1972年在列寧格勒組建社會學研究機構──科學院社會經濟問題研究所。1983年轉到自然科學和技術史研究所從事社會學研究工作。1987年當選為蘇聯社會學協會副主席和列寧格勒分會主席。1988年任科學院社會學所所長。他是國際社會學協會勞動社會學研究委員會成員、歐洲社會心理學家協會會員。主要著作有:《勞動和個性發展》(合著,1965)、《人及其工作》(1967)、《個性社會行為的自我調節和預測》(1968)、《社會學研究的程式和方法論》(1968)、《社會學研究:方法論、提綱、方法》(1972)、《工程師的社會心理概貌》(1977)等。

亞多夫主要從事勞動社會學研究。1962年與茲德拉沃梅斯洛夫等人在列寧格勒開展題為“在大規模工業中心(以列寧格勒為例)青年工人對勞動的態度”的調查。調查歷時 4年,根據調查資料撰寫的《人及其工作》一書,使他在國內外學術界獲得聲譽。書中全面論述了在一定的社會經濟形態條件下影響工人勞動態度的客觀因素(勞動條件和勞動內容)和主觀因素(個性的配置體系)。他指出,勞動的雙重性是勞動社會學的重要方法論基礎,勞動社會學的研究不應侷限於生產活動的範圍,必須擴充套件到對整個生活方式的研究;在對具體問題(如勞動態度、勞動動機等)作社會學解釋時,必須從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兩個側面來研究主體的行為機制。在《個性社會行為的自我調節和預測》一書中,亞多夫總結了自己以往對個體社會行為的研究,提出個性的配置理論,認為主體對活動條件產生某種感知或在該活動條件下產生某種行為的意向是有序地形成一個體系,體系的最高層次是個體的世界觀和價值取向,第二層次是個體對社會客體的一般意向,第三層次是個體在某個具體情境中產生某種感知或某種行為的具體意向。

為了確定需求和勞動動機結構變化的趨勢,他曾在1976年對列寧格勒的4500名工人進行了重複調查,結論是:與第一次調查相比,雖然勞動內容仍然是影響一般動機的主要因素,但在具體場合,勞動條件的重要性明顯提高。

亞多夫是蘇聯60~70年代社會學“三層次”理論的主要奠基人之一。80年代後期,他發起對社會學研究物件和社會學一般理論的重新討論,認為社會學與其他任何一門獨立學科一樣,知識結構都呈三個層次,但歷史唯物主義作為社會哲學不能代替一般社會學理論,社會學有自己的研究物件──社會共同體,它應該藉助自己的概念體系構建自己的一般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