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命論

[拼音]:Zhongguo Dizhi Bowuguan

[英文]:Geological Museum of China

全國性地質科學博物館。位於北京市西四羊肉衚衕。

歷史沿革

1913年,中國創辦了第 1所培養地質專業人才的高等學校──農商部地質研究所,1916年,該所學生在北京豐盛衚衕開辦了農商部地質研究所標本陳列室,並在畢業典禮上進行觀摩展出。陳列面積為100平方米,展出標本 917件,內容包括中國地層系統、火成岩、各地的岩石礦產和學生成績等,還附有相應的文字說明、圖表和照片。1920年前後,在農商部地質研究所標本陳列室的基礎上,創辦了中國第 1個獨立的國家級地質科學博物館──農商部地質調查所地質礦產陳列館,它是現今中國地質博物館的前身。1952年地質礦產陳列館由北京豐盛衚衕遷至兵馬司衚衕,改稱為地質陳列館。1956年,在今址新建館舍大樓,改名地質部地質博物館,1959年10月1日對外開放。陳列面積4500平方米,內容分基礎地質、地層古生物、礦床和勘探技術、區域地質四大部分。1982年改名為地質礦產部地質博物館,1986年改用今名。

藏品

該館有標本10多萬件,其中包括古生物1.3萬件、地層 2.1萬件、礦物 1萬件、岩石6000多件、寶石1000多件、礦床3.3萬件、地質現象1000多件,還有多件晶洞和其他標本等。藏品以國內標本為主。巨型山東龍、廣東孔雀石晶洞、湖南香花石晶體及雌黃晶簇、貴州硃砂王、山東重 28.061 克拉的寶石級金剛石、青海重達3561.407克的自然金塊、河南絲狀自然銀以及波札那生於金伯利岩中的寶石級金剛石標本、美國重23克的自然鉑片等,均為該館收藏珍品。

陳列

該館的陳列分基本陳列和臨時陳列兩類。基本陳列包括礦產資源、地球史、地層古生物、礦物岩石、中國礦床、寶石等陳列室。礦產資源室,按性質和用途分類陳列了中國已知的各種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能源;地球史室,重點陳列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物理性質、內部構造和物質成分,內動力地質作用,外動力地質作用,地球的形成和發展歷史;地層古生物室,按地質時代從老到新,依次陳列了前寒武紀、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標準化石、各地的生物群及地層;礦物岩石室,按化學成分及晶體結構分類陳列了國內外約1000種礦物,按形成原因分類陳列了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等;中國礦床室,按有用成分、礦石特徵及質量要求、礦體形態及產狀、礦床規模等,依次陳列了中國主要金屬、非金屬礦產的工業礦床型別;寶石室,按物質成分、結構構造、工藝美術效能、雕琢或加工技藝、用途等,分類陳列了中國的寶石、玉石、彩石、硯石及一部分國外寶玉石。該館各時期曾經舉辦的臨時陳列有《國外金伯利岩》、《中國石油地質》、《鉻礦地質》、《地質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找礦勘探方法技術》、《水文地質及工程地質》、《地震》、《工藝美術礦物原料及成品》、《地質攝影》、《繪畫、書法》、《地質工作35年成就》、《礦物珍品》等。巡迴或流動展覽有《鉻礦》、《富鐵礦》、《地震》。

科學研究

該館主要研究地質科學技術和博物館學。地質科學技術研究的主要內容為基礎地質,其次為應用地質及探礦技術。原館長、地質學家高振西為中國北方震旦紀研究的創始人。該館對中生代恐龍、古生代魚類及早古生代三葉蟲、寶石礦物、中國新礦物、岩石可鑽性分級、電子探針標樣等進行了研究,已獲得重要成就。歷年先後與館外合作,正式出版的著作有《地震問答》及其“增訂本”、《地質力學淺說》、《中國五大連池火山》和《中國礦物》圖冊、《火山·溫泉·地熱能》。獨立編寫、正式出版的著作有《寶石通論》、《寶石》、《中國地質大觀》等。

中國地質博物館還通過為國民經濟各個領域和社會各個行業提供地質標本、資料,開展地質科學技術諮詢活動,直接承招國家和地方的生產、科學研究、教育任務,此外,還舉辦地學夏令營、攝影、放映電影、電視錄影等科普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