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擊冀熱察
[拼音]:changdi
[英文]:flute
吹孔氣鳴樂器。廣泛用於現代管絃樂隊的木管樂器,有時也用於軍樂,並常用於獨奏、重奏。它的家族有短笛、高音長笛、中音長笛、低音長笛等,而以伯姆式 C調標準笛為其代表。橫吹笛最早於12世紀從亞洲傳入歐洲,形似中國笛子(無膜的悶笛),約600餘年不斷改進,始成現代長笛。中世紀期間,早期的無鍵長笛主要用於軍樂。至17世紀中葉始作為重要樂器,用於歌劇和宮廷樂隊。長笛的首次重大改進,在17世紀後期,由法國人木管樂器製造家J.奧特泰爾及其家族完成。而更重要的根本改革,則是在19世紀30年代初,由慕尼黑的T.伯姆作出。
構造與發音原理
長笛為木質或金屬管狀體,全長62釐米,笛頭閉塞,塞頭距管端約5釐米,笛尾開放。為便於攜帶與調音,由2或3段插接組成。笛身為圓柱體,內徑1.9釐米,從與笛身插接處起,其內徑至塞頭漸縮細為1.71釐米。以離塞頭1.7釐米為中心,開橢圓吹孔,上覆吹孔蓋,開同樣橢圓孔,與吹孔相連,使蓋面與孔壁形成銳角,氣流即衝擊此邊稜,激稜發音,管壁開指鍵孔若干,用指尖控制音鍵啟閉,以變換開管長度,產生不同音高。
音域
古六孔橫笛的音域僅有兩個八度多。後屢經改進,19世紀初為d1~a3,有完全的半音階。伯姆長笛擴充套件為c1~d4。現代作曲家要求更高,長笛製作日精,指法屢有創新,專業型笛尾加長,可下行至b音,此與吹奏#f4等泛音有關。因此目前音域擴充套件為b~#f4,共44個半音。低音區b~#c2音色豐美醇厚,惟穿透力較為遜色;中音區d2~#c3音色清澈朗潤;高音區d3~b3音色光輝明亮,穿透力強;超高音區c4~#f4,音色尖銳刺激,穿透力極強。近代作品有時用斷音強奏,以顯示特殊效果。
演奏
雙手持笛,坐立皆可,採用胸腹混合式呼吸法,雙脣構成一定的基本口型,氣流集中衝擊吹口蓋與孔壁構成的75°銳角發音。其特殊技巧有:
(1)泛音:用放鬆口型超吹八度或十二度、十五度音,產生類似絃樂器的清音效果;
(2)滑音:手指在鍵孔上逐漸滑閉,可取得上滑音和下滑音效果;
(3)同時哼唱:在演奏長笛的同時哼唱;
(4)模擬打擊樂:快速拍打音鍵,同時口中發出咂舌的“嗒”聲,可發出模擬打擊樂的聲音效果;
(5)呼嘯奏法:口含全部吹口,快速大量吹氣,同時按樂譜快速移動手指,造成嘯聲效果;
(6)模擬銅管樂器:兩脣緊貼吹口,開小孔吹氣,發音如同小號。上述各種奏法,均可得特殊效果,在先鋒派音樂中常大量應用。
應用與曲目
長笛為管絃樂隊中木管組中的高音樂器,音色優美,音域寬廣,奏法繁多,表現力豐富,與絃樂、木管、銅管樂器親和力強。一般交響樂隊至少用3只,第3兼短笛,規模較大者再加中音長笛。作為獨奏樂器,長笛可以不用伴奏,如J.S.巴赫的《a小調奏鳴曲》等。用鋼琴、豎琴、吉他或樂隊伴奏之獨奏曲、協奏曲等,曲目也極多。在室內樂中,長笛加雙簧管、單簧管、大管成為管樂四重奏;再加圓號,即成管樂五重奏。此外尚有各種組合,如W.A.莫扎特寫了3首長笛四重奏,用長笛取代第1小提琴,加上小、中、大提琴組成。長笛本家族也有多種組合,近代作品更加入短笛,高、中、低音長笛等搭配成長笛五重奏、六重奏至十重奏等。
歷代大作曲家都有長笛曲目創作,如巴赫的 6首奏鳴曲,3首《勃蘭登堡協奏曲》,《b小調組曲》;L.van貝多芬的《B大調奏鳴曲》;莫扎特的3首協奏曲;A.維瓦爾迪的13首協奏曲;G.P.泰勒曼的12首幻想曲;G.F.亨德爾的7首奏鳴曲;J.海頓的協奏曲與3首奏鳴曲。中國作曲家的長笛曲目,主要有賀綠汀的《幽思》、田保羅的小奏鳴曲《清晨》和黃虎威的《天山之歌》等。
長笛族系
短笛,一種較常用的小型長笛。管長僅為長笛之半,在交響樂隊中多由第3長笛手兼用。短笛為C調,音域d2~c5。記譜與長笛相同,而實際發音高八度,為所有吹管樂器中的最高音樂器。音色尖銳,光輝明亮,穿透力極強。在配器上,無論規模多大的樂隊中,用一隻已足可擴充套件音域,增大縱深能力。對於銅管樂隊尤其重要。常用於歡欣鼓舞的熱烈場面。貝多芬《第五交響曲》終樂章的勝利進行曲中,用它來增加巍然屹立、勇往直前的氣概。他的《第六交響曲》第4樂章中,用短笛來描繪雷電轟鳴的場景。М.П.穆索爾斯基在交響詩《荒山之夜》中,用它來描繪群魔亂舞時陰森淒厲的哭聲。為短笛寫的獨奏曲有維瓦爾迪的4首協奏曲等。
中音長笛,1854年為伯姆所創制的G調笛。基本形制是將C調長笛放大加長,指位指法不變。G調長笛長82.75釐米,內徑為2.6釐米,音域g~c3。發音豐厚甘醇,洪亮有力,從pp到ff始終如一,聽起來頗似圓號。在室內樂、重奏及交響樂中佔有重要地位。
低音長笛,C調,較標準長笛低一個八度,笛頭下端的管,拐兩個彎而直下。在近代作品中,它的地位日趨重要,尤其是在長笛合奏中,能使音色渾然一體,可與絃樂重奏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