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野謙(1907~1978)

[拼音]:Handai beike

漢代的碑、碣、墓誌、摩崖、石經等文字石刻。西漢時期發現甚少,絕大部分是東漢時期的。這些文字石刻是研究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直接材料,其中的紀年石刻則可以作為判斷絕對年代的依據。早在北魏時期,酈道元的《水經注》就對漢代碑刻有所記述。北宋歐陽修的《集古錄》中,漢代碑刻佔了很大的篇幅。南宋洪适的《隸釋》和《隸續》,是第一部研究漢碑的專著。清代王昶的《金石萃編》和翁方綱的《兩漢金石記》,也是研究漢代碑刻的重要著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漢代碑刻又有新的發現,如南陽張景碑、天津武清縣鮮于璜碑、南陽許阿瞿墓記、河南偃師縣買田約束券、江蘇邳縣繆宇墓記以及北京八寶山秦君神道闕等。此外,通過對洛陽東漢太學遺址的發掘,新發現一批石經殘石和碑趺。

種類和形制

根據形制和用途的不同,漢代文字石刻可分為碑、碣、墓記(志)、摩崖和石經等幾類。

碑系長方形石刻,由趺、碑身、碑首3部分組成。趺即碑座,碑身刻文,碑身的上端是碑首,碑首往往有題額,也稱碑額。漢代碑文多為隸書,碑額多為篆書。漢碑一般為方趺,個別也有龜趺的。碑首有圭形和圜形之分,漢代多為圭形碑首,在碑首和碑身之間有穿(即圓孔),圭首有穿的如《武榮碑》、《鮮于璜碑》。圜首有穿的如《孔宙碑》、《孔彪碑》。漢碑一般沒有紋飾,但也有在碑首刻龍和四神影象的,如《白石神君碑》、《鮮于璜碑》。碣為立石刻字,形制在方圓之間,上小下大,無嚴格規制,著名的如《裴岑紀功碑》。西漢時期的《群臣上壽刻石》、《麃孝禹刻石》,有人認為當屬碣類,也有人認為《麃孝禹刻石》是東漢墓碑的先聲。後世碑碣的名稱往往混用。摩崖系利用天然崖壁刻石,現存最早的摩崖為東漢時期的褒斜道石刻。墓記始於東漢時期,當時未成定製,有的自稱為墓記,未見有自稱墓誌的。有的略近方形,有的長方形,也有圭形似碑的。墓記置於墓內,或刻於墓內石壁上。還有刻於墓祠內的。魏晉以後墓誌逐漸定型。石經的碑身為長方形,兩面刻字,形制與碑相似。另外,還有附刻於建築物上的文字,如闕身上所刻的題記,以及墓室“黃腸石”上的刻字等。

碑刻的內容

大體可分為頌功、記事、契約、墓碑和墓記(志)、經典5類,其中以頌功、記事及墓碑3類發現較多。

頌功的碑刻,有些除記頌某人的功德外,往往在碑陰及碑側,刻有資助立碑的門生故吏的姓名和資助錢數。著名的頌功碑刻有:《鄐君開道碑》、《楊君石門頌》(見褒斜道石刻)、《劉平國碑》、《西狹頌》、《裴岑紀功碑》、《曹全碑》、《張遷碑》等。《劉平國碑》,隸書,刻於永壽四年(158),在新疆拜城東北博者克拉格溝口崖壁上,記述龜茲左將軍劉平國等人開山建關的事蹟,所以也稱《劉平國開道記》。《西狹頌》,隸書,建寧四年(171)刻,在甘肅省成縣,記頌武都太守李翕平治西狹閣道的事蹟。《裴岑紀功碑》,隸書,永和二年(137)立,現存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記頌敦煌太守裴岑戰勝匈奴呼衍王的事蹟。《曹全碑》,全稱《郃陽令曹全碑》,隸書,中平二年(185)立,明萬曆初年在郃陽出土,1956年移入西安碑林儲存,記述郃陽縣令曹全的家世和事蹟,碑陰刻立碑故吏等姓名及資助錢數。《張遷碑》,全稱《漢故穀城長蕩陰令張遷表頌》,隸書,中平三年立,現存山東省泰安岱廟,記張氏祖先及張遷為穀城長時的政績,碑陰刻立碑官吏姓名及出資錢數。

記事碑刻包括事件、詔書、奏文、公文文書等內容。著名的有:《乙瑛碑》、《禮器碑》、《張景碑》、《史晨碑》等。《乙瑛碑》,全稱《孔廟置守廟百石卒史碑》,亦稱《百石卒史碑》,隸書,永興元年(153)立,現存山東曲阜孔廟,記述漢魯國相乙瑛請求於孔廟置百石卒史執掌祭祀的往返公文,以及對乙瑛的讚詞。《禮器碑》,全稱《魯相韓造孔廟禮器碑》,隸書,永壽二年立,現存山東曲阜孔廟,記述魯相韓修飾孔廟和製作禮器等活動,碑陰及兩側刻立碑官吏姓名和資助錢數。《張景碑》,隸書延熹二年(159)立,1958年河南南陽出土,現存南陽市博物館,記述張景包修土牛等設施,以免其本家世代勞役的事。《史晨碑》,碑陽為《史晨前碑》,碑陰為《史晨後碑》,隸書,現存山東曲阜孔廟。《史晨前碑》,全稱《魯相史晨祀孔子奏銘》,刻魯相史晨請求祭祀孔子的奏本,建寧二年刻。《史晨後碑》,全稱《史晨饗孔子廟碑》,記述祭祀孔子之盛況及修治與孔子有關的遺蹟的事,刻於建寧元年。

契約碑刻有買地券、買山刻石、約束石券等。如1973年河南偃師縣出土的《漢侍廷裡父老買田約束石券》,隸書,記述建初二年(公元77),侍廷裡父老共25人,集錢買田為集體共有,並規定了使用辦法,特立此約束石券,以便共同遵守。

墓碑、墓記(志)刻有死者的姓名、籍貫、生平經歷、死亡日期、家族世系,以及對死者的頌辭。墓碑立於墓前,碑陰和碑側常刻有門生故吏的姓名,有的刻死者的家族世系。 著名的有《鮮于璜碑》、 《孔宙碑》、《袁安碑》等。《鮮于璜碑》,全稱《漢故雁門太守鮮于君碑》,隸書,延熹八年立,1973年於天津武清縣發現,現存天津市歷史博物館。碑文記述鮮于璜的生平經歷,最後官職為雁門太守,碑陰記述其家族世系。《孔宙碑》,全稱《漢泰山都尉孔君之碑》,隸書,延熹七年立,現存山東曲阜孔廟,記述孔宙生平事蹟,碑陰開列門生、 故吏、弟子、 門童等姓名籍貫。《袁安碑》,篆書,1930年發現,現存河南偃師縣,記述袁安生平經歷。安官至司徒,卒於永元四年(公元92),立碑時間應稍在其後。墓記(志)置於墓內,其特點是有四言韻文,以頌揚死者並表哀悼,例如《馬姜墓記》、《許阿瞿墓記》、《繆宇墓記》等。《馬姜墓記》,略呈方形,發現於洛陽,刻於延平元年(106),記述馬姜生平和家世,姜為賈仲武妻,伏波將軍馬援之女。《許阿瞿墓記》於1973年在河南南陽發現,刻於建寧三年,隸書,記述五歲的許阿瞿的死亡年月日,以及對死者的哀悼。《繆宇墓記》於1982年發現,在江蘇邳縣畫像石墓內,隸書,刻於元嘉元年(151),記彭城相繆宇的生平。

經典類即指熹平石經(見漢魏石經)。

參考書目

馬衡:《凡將齋金石叢稿》,中華書局,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