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都城
[拼音]:Dushan Dayuhai
中國元代玉器。又名玉甕、玉缽。器體呈橢圓形,高0.7米,口徑1.35~1.82米,最大周圍4.93米,約重3500公斤。玉料為青灰夾生黑斑色,產地待考。
玉海外壁雕飾隱起的洶湧波濤和遊弋沉浮的龍、馬、猿、鹿、犀、螺等不同動物和海獸,於至元二年(1265)完工,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置元大都(今北京市)太液池(今北海)中的瓊華島(今白塔)廣寒殿(殿毀於明代後期),明末移至紫禁城西華門外真武廟(明名御用監,後改名石缽寺),至清乾隆十年(1745)弘曆命以千金易得,於4年後遷於今北京北海公園團城上的承光殿前,下配石座,並建亭保護至今。
瀆山大玉海,在清代先後於乾隆十一、十三、十四、十八年4次對其加工剔刻,紋飾細部略有改動。膛內鐫刻有弘曆皇帝於乾隆十、十四、三十八年“御製”詩詞及自序和自注,概述了玉海的遞傳情況。另外,明清兩代的文人學士在其著述中也對其多有著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