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蘇馬二世

[拼音]:sanxuan

魏晉時期人們對先秦典籍《老子》、《莊子》、《周易》三部書的總稱。三玄一詞始見於北齊顏之推的《顏氏家訓·勉學篇》:“洎於樑世,茲風復闡,《莊》、《老》、《周易》,總謂三玄。”茲風指玄學清談之風。樑代清談復盛,《老子》、《莊子》、《周易》之學從而再興。

“玄”這一概念源於《老子》:“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是奧妙莫測之意。稱《老子》、《莊子》、《周易》為“三玄”,是因它們含有非常深奧的學問。魏晉玄學研究這種學問,所以有玄學之名。當時的玄學家無一不從事三玄之學的研究。例如:何晏作《道德論》;王弼注《老子》、《周易》,著《老子指略》與《周易略例》;阮籍尤好莊、老與周易,作《通老論》、《達莊論》和《通易論》;嵇康自稱:“老子莊周,吾之師也”;向秀、郭象則注《莊子》。

魏晉三玄之學已與先秦的《老子》、《莊子》、《周易》不同,主要表現在:

(1)先秦的《易》學屬於儒家系統,魏晉玄學則以老莊解《易》,是儒道結合的產物。王弼的《周易注》和《周易略例》就是以老莊解《易》的典型代表作。

(2)先秦的《老子》、《莊子》是反對儒家禮教的,而魏晉玄學家所解釋的《老子》、《莊子》,除嵇康、阮籍之外,一般是調和儒道,或主張儒道合一的。例如:王弼用老子的思想解釋《論語》,認為名教(儒家禮教)是自然的表現,郭象則認為名教即是自然,在他的學說中,儒家與道家是合二而一的。

(3)《老子》、《莊子》,在哲學上原皆主張“有生於無”之說;魏晉玄學所解釋的《老子》、《莊子》,講“以無為本、以有為末”或萬物的自生獨化。

參考文章

帶“三玄”的詩句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