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歷史
[拼音]:Changsha Chumu
東周時期楚國墓葬。分佈在湖南省長沙市東郊、南郊和北郊。其年代約從春秋中期至戰國晚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湖南省博物館等單位共發掘楚墓近2000座。這些墓葬為研究楚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墓葬形制
長沙楚墓都是中小型土坑豎穴墓,一般長不足5米,瀏城橋1號墓規模稍大,長也不到6米。個別中型墓的頭端有墓道。小墓中年代較早的墓坑窄長,常在頭端掏一壁龕以放置隨葬品;年代較晚的墓坑較寬,壁龕掏在一側。葬具和人骨大都腐朽無痕跡。中型墓的木質棺槨往往由於填白膏泥而儲存較好。棺槨之間多用木板隔成1~3個邊箱,以放置隨葬品。木棺多作長方盒狀,有的棺底置透雕或半透雕的木板,以承託屍體。葬式多為仰身直肢葬。
隨葬器物的組合
長沙楚墓的隨葬品有陶器、銅器、鐵器、玉石器、漆木器、琉璃器等。陶器器形有鼎、鬲、敦、壺、豆、缽等,其組合,春秋中晚期以鬲、缽為主,戰國早中期主要是鼎、敦、壺,戰國晚期為鼎、盒、壺、鍅。大多數墓只出1套陶器,少數出兩套,個別墓出4套或6套。這種隨葬兩套以上陶器的現象,在江陵楚墓中也有較多發現,而在中原地區則很少見到。出土銅器以鏡和劍為多,銅禮器有鼎、壺、盤、匜。漆器則有盒和耳杯。在長沙楚墓中,標誌一定身份的樂器、車馬器和鎮墓獸等發現不多,表明墓主人生前的社會地位一般不高。
其他重要發現
長沙楚墓出土的文物數以萬計,豐富了人們對春秋戰國時期當地經濟文化發展狀況的認識。春秋晚期墓中出土的20餘件鐵器,是中國早期鐵器中年代較早的一批。楊家山65號墓所出的鋼劍,系“退火中碳鋼”製品,把中國出現鋼的時間從戰國中期提早到春秋晚期。同出的一件鐵鼎及年代稍晚的窯嶺15號墓所出的鐵鼎、左家塘44號墓和砂子塘5號墓出土的鐵口鋤,分別用“白口鑄鐵”、“亞共晶鑄鐵”和“展性鑄鐵”製成,證明鑄鐵和鍛鐵在中國基本上是同時出現的。出土銅鏡總數不下500面,製作精美,裝飾花紋多樣,但以羽狀地紋的四山紋為主。這表明長沙應是當時鑄鏡工藝相當發達的一個地區。出土的琉璃璧、琉璃珠和琉璃管有200多件。經化驗,其成分屬鉛鋇玻璃,與西方的鈉鈣玻璃不同,表明系中國自行製造的,長沙可能是當時的產地之一。長沙楚墓出土的漆木器物,主要有耳杯、奩、卮等器皿,瑟、鼓等樂器,幾、案等用具,也有鎮墓獸和各種木俑。其他髹漆的器物有劍櫝、矢箙和盾牌等。左家塘的一座戰國中期墓中,出土6種不同紋飾的織錦,這是中國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織錦實物。此外,子彈庫楚墓出土的楚帛書和楚帛畫(見彩圖),仰天湖楚墓出土的遣策竹簡,左家公山楚墓出土的毛筆,以及天平、砝碼等,也都是很重要的考古發現。
參考書目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
高至喜:試論湖南楚墓的分期與年代,《中國考古學會第一次年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
高至喜:從長沙楚墓看春秋戰國時期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中國考古學會第二次年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