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時期報刊
[拼音]:Aisijimo wenhua
[英文]:Eskimo Culture
北極地區愛斯基摩人的史前文化。又稱北極地區原始文化。年代約從公元前第1千年始,至16世紀進入歷史時代止。起源於白令海峽地區,漸次分佈於阿留申群島、阿拉斯加沿海,以及格陵蘭、拉布拉多和紐芬蘭等島嶼。愛斯基摩文化建立在漁獵經濟之上,以捕獵海象、海豹、鯨以及馴鹿和鳥類為生,並以獸類的骨、肉、皮毛、脂肪作為生活資料和建築材料。典型器物是帶有套索的嵌有石片、骨、象牙尖頭的魚鏢(見彩圖),骨或鹿角制的矛頭,石片制的刀子、刮削器、雕刻器,石或陶製的燈。廣泛流行骨、角、象牙雕刻。公元 1世紀起開始使用鐵器。
文化淵源
愛斯基摩文化起源於北極小工具傳統及阿留申石核和石片工具傳統。前者來自亞洲和北極西部,年代為前4000~前1000年,其分佈向東一直延伸到格陵蘭,特點是以獵取海獸和馴鹿為生,工具為精製的燧石刀、尖狀器、矛頭等,流行象牙雕刻;後者又稱阿留申原始愛斯基摩文化,年代上限在前6000年左右,愛斯基摩文化中的阿留申地區支系,由這一傳統直接發展而來。在這兩個傳統的基礎上,愛斯基摩人逐步適應北極苔原、凍土地區的嚴寒,發展起具有特色的史前文化。
支系與特徵
根據地區和文化的差異,愛斯基摩文化可分為若干支系,其中以H.B.柯林斯的4個支系說比較流行。這4個支系是:
(1)太平洋-阿留申支系(前1000~歷史時代)。分佈於阿留申群島和阿拉斯加南部沿海,受亞洲影響較多,居民從事漁獵和採集。工具為葉形尖頭的投射器、刀子。早期多打製的端刃石片石器;晚期用磨光石片石器及骨制的套索魚鏢,骨、木製的魚鉤、網墜。制木工具發達,有鋸、錛等石工具和楔子、鑽孔器等骨工具。還有石和象牙雕的肖像、珠子和銅製飾品。早期房屋是石、鯨骨和木頭建的方形半地穴居址,後期變為長方形。死者飾以象牙珠。
(2)喬里斯-諾頓-伊皮烏塔克支系(前1000~公元 500)。分佈於阿拉斯加地區的白令海沿岸。從古捕鯨文化發展而來。喬里斯文化年代為前1000~前 500年,使用石片雕刻器,鹿角作的鏃、魚鏢等,晚期出現陶器。冬天居住木構土屋。諾頓文化自前500年興起,方形冬屋內設火塘,牆用木柱撐持。工具有少量的細石器制的邊刃器、帶套索的魚叉、網墜等,還有厚重的斧、錛和薄利的刮皮刀。陶器較有名,典型器物是深腹平底罐。伊皮烏塔克文化得名于波因特霍普的伊皮烏塔克遺址,形成於公元初年。該遺址是典型的愛斯基摩文化遺址,是一個大的村落,有600~700座房屋,均作半地穴式的方形或圓角方形,內設火塘。工具有尖端或一側裝有石片尖狀器的魚鏢、磨光的石斧、石錛,還有鑲鐵尖頭的雕刻器,這是北極最早使用的鐵器。繼伊皮烏塔克文化而起的是比爾尼克文化,年代為 500~1100年。典型器物是邊刃、端刃的刮削器和刀子。
(3)北方沿海支系(前 300~公元1000)。分佈於阿拉斯加北部、加拿大北極地區和格陵蘭北部沿海地區,其下又可分為5個階段或型別:即奧克維克-古白令海 -比爾尼克-普努克-圖勒文化。翼形器或稱飛蝶形的象牙雕刻器是這一支系的典型器物,這種器物可能是安裝在魚鏢或投擲器上作平衡的雙翼用的,奧克維克時期的小而平;古白令海時期的形大而作飛蝶狀並且刻有幾何形圖案;普努克時期作三叉戟狀。其他還有石、骨工具。普努克時期有了鐵頭的雕刻器。陶器用作炊具和燈,質粗,火候低。陶器裝飾中有海象、海豹等動物題材和人頭面形象。從古白令海到普努克時期出現的狗駕雪橇系從亞洲傳來。
(4)多塞特文化支系(前800或前600~公元1000)。分佈於加拿大北部及格陵蘭地區。這一文化多燧石制的雕刻器、尖狀器、刀子及兩面精修的魚鏢頭、魚叉,還有帶套索的骨魚鏢、骨刀、雪刀等。在紐芬蘭地區,發現半地穴式帶火塘的房屋,房屋用木柱撐架。器物把手上多有象牙雕刻裝飾,也有象牙雕刻的小獸、護身符。在東部地區,見有古代文化傳統的因素(見北美史前文化),說明愛斯基摩人與古印第安人文化有所接觸。
圖勒文化是愛斯基摩文化傳統最晚階段的文化,因發現于格陵蘭西海岸的圖勒而得名。約形成於900年,一直延續至歷史時代。居民住長方形冬屋,石器少,多使用骨、木和象牙制的工具、用具和裝飾品,並有鐵器,以獵取海獸為主要生活來源。其居民是今天大多數愛斯基摩人的祖先。
參考書目
G.R.Willey, An lntroductionto American Archae-ology,vol.I, Prentice-Hall,Inc.,Englewood Cliffs,1966.
J.D.Jennings, Prehistory of North America,2nd ed.,McGraw-Hill,New York,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