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視導
[拼音]:Moliyake
[英文]:Franois Mauriac (1885~1970)
法國作家。1885年10月11日生於波爾多附近富裕的資產者家庭,幼年喪父,母親是虔誠的天主教徒。曾受教會教育,後入大學文科,獲學士學位,並曾一度進巴黎文獻典籍專科學校,但他志在文學創作。1909年發表第一部詩集《合手敬禮》;次年,詩集《向少年時代告別》問世。接著陸續出版4部小說:《身帶鐐銬的兒童》(1912)、《白袍記》(1914)、《血肉鬥》(1920)和《今天的人們》。
1922至1939年是他創作事業的最重要的階段。1922年發表《和麻瘋病人親吻》,引起重視。小說寫一個健壯的姑娘和一個有殘疾的男子結婚,在身體與精神方面都受到極大的折磨,結局十分悲慘。作者生長在類似的家庭環境中,熟悉而且憎惡這些富裕資產者的閉塞、落後、虛偽、貪婪。1923年他接連發表《火之河》和《吉尼特里克斯》。兩年後發表小說《愛的荒漠》,獲得法蘭西學院的小說大獎。1927年發表小說《黛累絲·臺斯蓋魯》,以外省的地主資產階級的家庭悲劇為題材。黛累絲不滿意她丈夫的自私、自滿、自以為是的作風和傲慢庸俗的嘴臉,丈夫及其家族飽食終日而靈魂空虛的生活引起了她隱隱的仇恨。她曾暗地塗改了丈夫有毒性的胃藥的劑量,企圖緩慢地毒死丈夫,被醫生髮覺告發,受到拘禁與審訊,但她丈夫為了不致損害他家族的尊嚴與威望,出庭證明黛累絲無罪。訴訟案撤銷,可是黛累絲的家庭悲劇並未結束。1932年發表《蝮蛇結》,寫一個20世紀的資產階級老守財奴,日夜守著保險櫃,把妻子兒女都看成仇敵。這是另一種家庭悲劇。他發表的20多部長篇小說中,以《和麻瘋病人親吻》、《黛累絲》和《蝮蛇結》為代表作。這些作品集中暴露了富裕的資產者精神猥瑣,靈魂空虛,反映了一個階級的沒落。
莫里亞克受17世紀天主教思想家帕斯卡爾以及拉辛、波德萊爾和蘭波的影響,作品中表現著古典主義的文學傳統和現代主義潮流兩種相對立的傾向的矛盾和結合。他無保留地表現人物內心生活的烈火,反映對傳統精神的強烈反抗,這些都是現代派文學藝術的特徵。他的小說篇幅都不長,一般5萬字左右(短篇小說更短),長的也不超過10萬字。這是他簡練深刻的風格的一種表現,可謂別樹一幟。
1933年,莫里亞克被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1936年聲援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戰鬥,他的正義和進步姿態受到法國人民歡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站在法國人民反侵略、反法西斯鬥爭一邊,參加了進步知識界的地下抵抗運動,發表了著名戰鬥性短文集《黑皮手冊》(1943)。戰後堅持民主立場,擁護戴高樂的民族獨立政治路線。195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金。1959年發表《回憶錄》和《內心回憶新錄》。1967年發表《政治回憶錄》。
參考書目
Georges Hourdin, Mauriac,Romancier Chrétien, Paris,1945.
Nelly Cormeau, L'Artde FranoisMauriac,Paris, 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