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餘價值理論

[拼音]:Huo'erbao

[英文]:Ludvig Holberg (1684~1754)

丹麥作家。生於卑爾根,早年生活貧困。曾在卑爾根地方學校學習,畢業於哥本哈根大學。1704至1716年曾兩度去國外旅行。1709至1714年定居哥本哈根,從事文學創作。1717年後曾任哥本哈根大學倫理學教授、拉丁文學教授和歷史學教授。以後逐漸富裕,在索勒地區購買了兩座莊園,並建立索勒學院,最後獲男爵稱號。

霍爾堡是18世紀丹麥啟蒙運動的先驅,以喜劇作家的成就蜚聲歐洲文壇。他在20年代創作了不少現實主義喜劇,將丹麥文學時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恩格斯在評論丹麥文學時特別提到他,指出當時的“丹麥文學(除了霍爾堡以外)實際上是德國文學拙劣的翻版”。

他的成名之作是諷刺詩《彼德·鮑斯》(1719~1720)。後來連續創作了34部喜劇,主要作品有:《政治工匠》(1722)、《山上的耶柏》(1722)、《讓·德·法朗士》(1722)、《產房》(1723)、《假面舞會》(1724)、《雅可布·封·蒂波》(1725)、《大驚小怪的人》(1726)、《埃拉斯穆斯·孟塔努斯》(1723)。這些作品均收入《丹麥舞臺》(1731)一書。霍爾堡成名後用的筆名是漢斯·米克爾森。 他後期的作品還有《丹麥王國史》(1732~1735),諷刺倫理哲學小說《尼爾斯·克里姆地下之行》(1741),隨筆集《道德思想》(1744)、《書信》(1748~1754)和自傳。

在創作上,霍爾堡借鑑了阿里斯托芬、柏拉圖和莫里哀的作品,但反對全盤仿效外國,主張創新。他的喜劇在內容和諷刺藝術方面均有獨到之處,常以質樸通俗的語言,清新奔放的喜劇形式,反映社會現實。他在喜劇中一方面著力刻劃僕人的智慧,對純樸的農民和被壓迫者表示同情;另一方面又尖銳地諷刺了吹牛自負的貴族、浮華無知的貴婦、唯利是圖的商人、自我欣賞的小市民和中世紀的經院哲學。此外,盲目的崇外,愚昧的風俗,偽善和野心也是他嘲弄的物件。

霍爾堡的作品不僅深受北歐人民的喜愛,而且被譯成多種文字在德國、法國、荷蘭和一些斯拉夫國家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