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藝文志

[拼音]:fazhan shehuixue

[英文]:sociology of development

研究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和社會發展的社會學分支學科。

起源與發展

對現代化和社會發展問題的研究自社會學誕生之日起就已出現,但嚴格意義上的發展社會學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才產生。從50年代初開始,一些西方的和發展中國家的學者運用西方經典社會學的思想方法和分析框架,展開了對發展中國家社會現代化問題的研究,提出了“現代化理論”。60年代初,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社會學者開始探討不發達問題,提出了“依附理論”

現代化理論是發展社會學的最初理論形態,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在發展社會學中居主導地位。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國社會學家M.J.利維、W.E.穆爾、D.勒納、R.N.貝拉、D.阿普特和以色列社會學家S.N.艾森施塔特。代表作為阿普特的《政治的現代化》(1965)、艾森斯塔特的《傳統、變遷和現代性》(1973)等。現代化理論衍生自西方社會學的社會變遷理論,理論基礎是社會進化論。主要論點有:

(1)承襲西方古典社會學的社會發展階段二分法,將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簡化為兩個階段,即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認為現代化就是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進化。

(2)認為社會的發展是單線的,現代化只有一種模式,即西方模式。所不同的是西方國家先行一步,非西方國家落後了一步。

(3)認為發展中國家之所以未能實現現代化,原因是這些國家內部的制度結構和文化傳統不利於現代化的發展;要想實現現代化,只有靠西方文明的傳播,靠輸入西方社會的現代化因素才可能。因此,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表現為“西方化”的過程。現代化理論在遭到產生於60年代末期的依附理論的批判之後,開始逐漸衰退。

依附理論是以拉丁美洲和非洲的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學者為主體而建立的理論。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國經濟學家A.G.弗蘭克,巴西社會學家F.H.卡多索、T.多思·桑托斯和經濟學家C.富爾塔多,埃及社會學家薩米爾·阿明等。代表作有弗蘭克的《拉丁美洲:不發達或革命》(1969)等。依附理論是對現代化理論的批判,基本立場是:

(1)反對現代化理論只從社會內部因素看待發展中國家的不發達問題,主張從西方發達國家、中心國家與不發達國家、邊陲國家的經濟聯絡,從西方發達國家對不發達國家的剝削、控制和不發達國家的依附中,解釋不發達現象。

(2)堅決反對現代化理論的“西化”模式,認為西方化過程實際上是不發達國家被納入不平等的“中心—邊陲”型國際經濟體系的依附化過程,它將導致西方國家的發達化與非西方國家的不發達化。依附理論旨在通過外部因素來解釋發展中國家的落後現象,從一個極端跑到另一個極端。但是,依附理論激烈地抨擊了現代化理論,喚起了發展中國家的主體意識,因而在發展社會學中具有重大的意義。

70年代中期,以美國社會學家I.沃勒斯坦和T.K.霍布金斯為代表的世界體系論興起,這一理論的代表作是沃勒斯坦的《現代世界體系》(1974)。認為現代世界體系約在500年前就在歐洲出現,它以資本主義貿易體系為基礎,超越了國家界限,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經濟。資本主義生產商之間為爭奪勞動力、原料和市場進行著日趨激烈的競爭,將世界劃分為貧困地區和富有地區,納入不平衡地發展著的世界經濟之中。這種不平衡的發展將世界分為三種互相關聯的社會,即中心社會、邊陲社會和半邊陲社會。世界體系論將整個世界看作一個系統,即“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把每個西方國家和非西方國家都看作是世界體系的結構要素。各個國家之間的經濟活動關係就是世界體系內部的資本積累過程。資本積累過程的結果是“經濟剩餘”不斷地從邊陲國家和半邊陲國家轉移到西方中心國家,以致後者越來越發達,前者越來越不發達。這是世界體系總體規律的必然結果。

研究內容與方法

發展社會學從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對照和關聯中,研究發展中國家現代化和社會發展的特點、條件及對策。主要研究:

(1)造成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在發展程度上的差距的原因;

(2)發達國家的存在或先發展對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和社會發展的影響;

(3)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和社會發展在初始條件及其過程上的特點;

(4)各發展中國家之間現代化和社會發展的不同特點及對策。發展社會學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

(1)比較方法,即把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和社會發展情況與發達國家的情況進行比較;

(2)關聯的方法,即通過與西方發達國家的聯絡來分析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和社會發展;

(3)歷史的方法,即追溯社會發展的歷史過程,探討歷史因素對現代化的影響,用歷史分析的方法來研究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和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