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1907~1971)

[拼音]:Liuyisi

[英文]:Clarence Irving Lewis (1883~1964)

美國哲學家、邏輯學家,概念實用主義的創始人。生於馬薩諸塞州,就讀於哈佛大學,1906和1910年分別從該校獲學士和博士學位。1911~1920年任教於加利福尼亞大學。1920年起被聘為哈佛大學教授,一直到1953年退休為止。他曾從師J.羅伊斯學邏輯,後來提出了嚴格涵蘊的概念,建立了一種模態邏輯系統。主要著作有:《符號邏輯概論》(1918)、《心靈和世界秩序》(1929)、《對知識和價值的分析》(1946)。

哲學思想

劉易斯受I.康德的影響,並在實用主義的經驗主義中摻入了唯理論因素。他認為,人類經驗包含兩種成分,即感覺經驗以及屬於先驗性的概念和範疇,只領悟呈現於感官者的東西不能算作知識,凡屬知識必然牽涉到判斷,即利用概念和範疇整理經驗。他強調概念和範疇在認識中的地位,並要求概念和範疇具有效用性,能起工具的作用。因此,他自稱其學說為“概念的實用主義”。這種概念實用主義主要建立在以下兩個基本觀點上:

(1)概念和範疇是先驗的,是可以從知識中分析出來的因素;

(2)為應用一定的特殊經驗而選取概念和範疇系統的唯一標準是實用性。

劉易斯是在邏輯的意義上採用先驗一詞的,他有時甚至透露概念、範疇同語言一樣是社會的產物的思想,但未能貫徹始終。他認為,概念和範疇作為先驗的因素在分類、解釋或區分實在與非實在上為人使用,它們出現於一切知識中,並隨著人類對於經驗的理解和控制的提高而變化,而且只有依靠實用性為自己辯解存在的理由。

劉易斯還把一切知識的命題劃分為分析命題和綜合命題兩大類,認為一切數學和邏輯知識屬於分析命題,而一切經驗知識屬於綜合命題。這種思想和邏輯實證主義者的觀點相類似,這也說明他的實用主義已經同邏輯實證主義合流了。

邏輯思想

劉易斯在邏輯方面的主要貢獻在於開創了現代的模態邏輯。他在1912年發表的《蘊涵與邏輯代數》論文中,批評了A.N.懷特海和B.A.W.羅素在他們合作的《數學原理》中所提出的實質蘊涵,即認為一個命題p實質蘊涵一個命題q,當且僅當p假或q真。劉易斯指出,實質蘊涵並沒有正確表達蘊涵這個概念的通常意義,因而他提出嚴格蘊涵,並把“p嚴格蘊涵q”定義為“不可能 p真而 q假”。1914年他在《嚴格蘊涵的演算》和《蘊涵的矩陣代數》兩篇文章中,提出了一個嚴格蘊涵的模態命題演算。後來他不斷改進其模態邏輯系統,包括改進他所使用的符號,並提出了5個模態命題演算:S1、S2、S3、S4、S5。這些演算已成為模態邏輯的經典系統。

劉易斯晚年還寫了一本重要著作《對知識和價值的分析》,書中討論了許多有關邏輯的理論問題和哲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