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幕
[拼音]:Baren
現代作家、文藝理論家。原名王任叔,筆名除巴人外,還有屈軼、趙冷、碧珊等。浙江奉化人。因父親早逝,家境貧苦。小學畢業後,入寧波第四師範學習。1920年師範畢業後,在寧波等地任小學教員時,接觸到《新青年》、《學燈》(上海《時事新報》副刊)等進步刊物,對新文學運動發生興趣。1923年開始文學活動,在《小說月報》上發表小說和詩歌,並於同年參加文學研究會。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並先後從事工人運動和教員等工作。抗戰爆發後,先在淪為孤島的上海從事抗日文化宣傳活動,編輯《譯報》、《民族公論》等報刊,參加《魯迅全集》的編輯和舉辦社會科學講習所等工作,1941年去印度尼西亞,從事抗日活動和華僑愛國民主運動。1948年回國進入解放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國駐印尼大使、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社長、社長。1960年因寫《論人情》一文受到錯誤批判,“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江青反革命集團迫害致死。
巴人的文學創作,數量最大的是小說,短篇集有《破屋》、《殉》、《影子》、《監獄》、《在沒落中》、《鄉長先生》、《佳訊》、《皮包和菸斗》;中篇小說有《阿貴流浪記》、《證章》、《死線上》、《衝突》,另有去世後出版的長篇小說《莽秀才造反記》。
巴人早期的小說,以反映農民生活為主要內容,如短篇小說《疲憊者》,寫浙東一個僱農,辛勞一生,在封建地主殘酷的壓榨中一無所得而淪為乞丐的遭遇。此後的作品,題材雖較前為寬闊,但工力未見有顯著的突進。唯中篇小說《證章》,揭露30年代國民黨政府官僚的腐朽生活,在藝術上頗有新的進展。
50年代執筆的中篇小說《衝突》,以作者自己的經歷為素材,展現了第一次革命戰爭時期浙東城鄉的風雲變幻,較之先前的作品更勝一籌。他的長篇小說《莽秀才造反記》,起筆於20年代。因生活動盪,時作時輟,50年代完成初稿,1984年出版。小說寫19世紀末葉浙東農民“反教平洋”的抗暴鬥爭,地方色彩濃郁,是“五十年前一幅江南農村生活風俗畫”。
巴人的雜文向以犀利潑辣著稱,有《窄門集》、《邊鼓集》、《遵命集》等,他在上海孤島時期,用屈軼等署名的雜文,憤火恣肆,筆力遒勁,是痛擊敵人的投槍和匕首,為當時孤島文化界和讀者所傳誦。50年代,他又以《況鐘的筆》為題,對主觀主義的領導作風擊一猛掌,文字跌宕有致,暢達明快。
巴人在文學上另一成就是他的理論著作。30年代末寫的《文學讀本》,為當時較有影響的文學理論讀物。建國初,修改增訂,易名為《文學初步》,至1953年作大幅度修訂,改名《文學論稿》。這是中國第一部力求以馬克思主義觀點撰寫的文藝理論著作。作者從新文學運動以來特別是從對40、50年代以來創作的剖析入手,在理論上給以概括和評述,資料豐富,對重要作品的論述幾囊括無遺。但由於對眾多的文學現象評述過細,理論上的嚴密構想不免顯得不足。其次,在觀點上因受蘇聯30年代後某些教條主義的理論影響,以及貫注著當時流行的文藝從屬於政治的狹隘見解,致使這本著作存留了一些明顯的弱點。
除以上幾個方面作品外,巴人還著有劇本《費娜小姐》、《楊達這個人》;散文集《鄰人們》、《任生及其周圍的一群》;以及《論魯迅的雜文》、《魯迅的小說》、《談〈青年近衛軍〉等》、《從蘇聯作品中看蘇維埃人》等文學評論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