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用倉庫

[拼音]:Zhongguo dangdai baozhi

[英文]:modern press in China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在大陸出版了各類報紙。

發展簡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重視新聞工作,報業得到發展。1950年全國通過郵局發行的報紙只有 140家,每期發行總數 230萬份。隨著經濟發展,到1960年已達1274家,每期發行總數為2104.1萬份。在1960~1962年經濟困難時期,報紙下降到 308家,每期發行總數為1342.8萬份。國民經濟恢復後,報紙又有所增加,到1965年增至 413家,每期發行總數達到2784.8萬份。1966年開始,報紙的出版受“文化大革命”的影響,到1976年,全國只有 236家,每期發行總數為4403.1萬份。1978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報業蓬勃發展,品種繁多的報紙在各地紛紛創刊。自1980年1月1日~1985年3月1日,平均每一天半有一家新的報紙問世。1985年全國郵發報紙和非郵發報紙共2191家,每期發行總數為 20722萬份,分別是建國初期報紙總數的156.5倍、每期發行總數的90.09倍。在這些報紙中,日報 227家,佔10.36%;非日報 1964家,佔89.64%。

1987年,為提高報紙質量,合理佈局,國家新聞出版署對全國報紙重新辦理登記,當年登記公開發行的報紙1482家,期發總數 18600萬份。截至1988年底,登記公開發行的報紙1628家,郵發報紙每期發行總數為13789萬份,此外尚有一批報紙自辦公開發行。除公開發行的報紙外,還有大批報紙辦理了內部發行登記,在廠礦企業及一定範圍內發行。全國平均每5人有1份報紙。日報按全國人口平均每千人49份。

中國當代報紙用多種民族文字出版。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注意培養少數民族的新聞幹部,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新聞事業。有84家報紙分別用蒙古、藏、維吾爾、哈薩克、朝鮮、景頗、彝、載佤、柯爾克孜、錫伯、納西、壯、德傣(德巨集傣族)、西傣(西雙版納傣族),以及新、老傈僳等 16種少數民族文字出版,分佈於 11個省、自治區。這些報紙保持各自的民族傳統,民族特色鮮明,深受少數民族讀者的喜愛。

當代報紙的型別

當代中國報壇已經開始形成一個多品種、多層次、多語種、多特色的社會主義報業結構。在為數眾多的報紙中, 既有全國性的, 又有地方性的;既有綜合性的,又有專業性的;既有以報道時事政治為主的, 又有注重刊載學術動向的。在對外開放的形勢下,向國外發行的報紙也不斷增加,據1987年底統計,在全國正式登記註冊公開發行的1482家報紙中,全國性報紙132 家,佔報紙總數的8.77%;中國共產黨機關報428家,佔報紙總數的28.87%;早報、晚報34家,佔2.29%;政協報14家,佔0.94%;工人報18家,佔1.21%;農民報37家,佔2.49%;青年報20家,佔1.35%;少年報30家,佔2.02%;婦女報 3家,佔0.2%;老年報12家,佔0.81%;僑務報 6家,佔0.4%;經濟報119家,佔8.03%;政法報59家,佔 3.98%;教育報59家,佔3.98%;體育報13家,佔 0.88%;科技報107家,佔7.22%;文化藝術報54家,佔3.64%;人口、衛生、醫藥報46家,佔3.1%;環境保護報9家;佔0.61%;社會、生活報26家,佔1.75%;廣播電視報61家,佔4.11%;書訊報16家,佔1.08%;文摘報18家,佔1.21%;行業報92家,佔 6.2%;企業報58家,佔3.91%; 高等院校報 3家,佔0.2%;軍隊報10家,佔0.67%。各種報紙都擁有自己的讀者群, 在內容、專業、地域上各有分工,風格各異。它們互相配合, 互相補充,互相競爭,以各種形式展現著社會生活的風貌。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各部門的機關報在全國各類報紙中處於主導地位,是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群眾的耳目喉舌,在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信。工人報、農民報、青年報、婦女報、少年兒童報、僑報、老年報等,各為其特定的讀者物件而創辦,注重用生動的事實陶冶人們的思想情操, 傳播各種資訊和豐富的知識。專業性報紙的迅猛發展,是中國報業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的一大特點。經濟類報紙、科技類報紙、教育類報紙和政法類報紙,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發展得最快。向國外發行的報刊,除自50年代以各種外國文字出版的《中國建設》、《人民中國》、《北京週報》等繼續向國外發行外,又有 269種中文報紙向國外發行。1981年創刊的英文版《中國日報》被外國讀者譽為了解中國的視窗。

當代報紙的特點

中國當代報紙具有以下特點:

(1)經濟報道佔報紙的重要地位。各種經濟報紙大量湧現,其中既有釋出巨集觀經濟資訊和報道經濟政策、法令的全國性經濟報紙,又有眾多釋出微觀經濟資訊,溝通產供銷渠道的地方性經濟報紙;既有以對內搞活為己任的經濟報紙,又有為對外開放服務的經濟報紙;既有反映不同經濟領域活動的行業報紙和企業報紙,又有大膽探索經濟理論的報紙。在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日益發展的過程中,除各類報紙經常刊登廣告外,又有一批廣告資訊報先後創刊。 為發展區域性經濟, 還出現了一批以加強橫向經濟聯絡和協作為主要任務的區域性經濟報紙。綜合性的各級黨報以及工人報、農民報、青年報,也都把經濟報道作為報道的重要內容。

(2)反映不同聲音。吸引群眾在報紙上公開批評工作中的缺點和錯誤,是中國報紙的一個優良傳統。近幾年來,這一傳統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揚。對黨政工作人員的失職行為和社會上的不良現象進行批評,已成為報紙經常的內容。反映人民群眾對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佔據了報紙的重要位置。對學術觀點和文化藝術的不同見解的爭鳴和各種問題的討論日益活躍,群眾來信受到報紙的普遍重視。中國報紙真正成為反映群眾意見、推動改進工作的動力。

(3)資訊量大量增加。報紙越來越重視新聞報道的新、短、快、廣,特別重視能引起廣大群眾普遍關注的新聞報道。報道面不斷擴大,除了大量的經濟資訊外,報道內容還包括政治、文化、體育和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受到讀者歡迎的社會新聞不斷增加。國際新聞成為廣大城鄉讀者愛看的新聞。重視對預測資訊、動態資訊和反饋資訊的報道, 使常見的單純反映事件結果的報告式新聞,逐漸地發展和轉變為事前預測,事中報道、分析,事後系統反饋的多層次、多角度、多品種、多體裁的逐步報道全過程的新聞。

(4)服務性增強。報紙力求為廣大讀者提供各種資訊服務和知識服務,使中國報紙傳統的指導性與現實的服務性結合起來,出現了以服務為目的的、深受讀者歡迎的新穎的報道體裁。 報紙通過服務性報道, 在生產者、流通者和消費者中間搭起了聯絡的橋樑,發揮出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許多報紙設定了經濟、科技諮詢義務服務專欄, 為生產單位和個體生產者送經驗, 送辦法,送技術,開闢致富的新門路。還有不少報紙組織各方面專家、學者及時回答群眾提出的問題,幫助他們釋疑解難。在學習、工作、文化娛樂、日常生活的廣闊天地裡,報紙為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服務,服務性新聞別開生面,令人耳目一新。

1979年以來,中國報紙廣泛地進行了新聞業務的改革,力求使其更好地發揮黨、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的作用,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