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化學、生物武器防護
[拼音]:Longxing Si
[英文]:Longxing Temple
中國古代佛教寺院建築。位於河北省正定縣城內東門裡街。創建於隋開皇六年(586),初名龍藏寺,宋開寶四年(971)擴建,形成一組以大悲閣為中心比較完整的宋代建築群。元明清歷代均有重修。康熙四十八年(1709)更名隆興寺,寺內尚存摩尼殿、轉輪藏殿、慈氏閣及山門等,均儲存宋代建築風格和藝術手法,總體佈局也仍保持著宋代建寺時的形制和風格。它是現存一個寺廟中儲存宋代建築最多、佈局最完整的一座。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隆興寺佔地面積6.2萬平方米,現存建築面積 1.11萬平方米(按底層平面計算),主要建築均排列在由南至北的中軸線上,重點建築設在中央,自前向後有天王殿、大覺六師殿、摩尼殿、戒壇、大悲閣及左右轉輪藏、慈氏二閣、彌陀殿等,左右配殿均衡對稱,外加廊屋環繞。西側原設帝王行宮,東側原為僧徒們居住的養性齋、雨花堂、方丈院等建築。
天王殿建於北宋早期。面寬五間,進深二間,七檁中柱,單簷歇山布瓦琉璃剪邊式建築,清代大修,改為清式斗栱,但主體構件仍為宋代原制。天王殿之後為大覺六師殿址,平面呈長方形,面闊九間,進深六間。據記載,原為單簷歇山頂。建於宋元豐年間,民國時塌毀。摩尼殿建於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殿身為重簷歇山布瓦琉璃剪邊頂,面寬、進深各七間,總面積1400平方米,平面呈“十”字形,四面正中各出山花向前的抱廈,故亦稱五花大閣殿。摩尼殿的樑架結構屬宋 《營造法式》中的殿堂結構。殿身為八架椽屋,前後乳栿用四柱。柱頭用欄額和普柏枋聯結,再上用斗栱承託上層構件。斗栱分上簷、下簷和內槽三圈,計 127攢。上、下簷統為五鋪作單抄單下昂偷心單栱造。內槽為五鋪作雙抄。其中簷部補間和內槽補間除用90°華栱外,還施用45°斜栱。這是北宋建築中不常採用的作法。殿內四壁及內槽扇面牆上滿繪彩色壁畫,內容為佛傳故事,多出於明代匠人之手。殿內正中須彌座式佛壇上有泥塑像 5尊,北及兩側圍以壇牆,中間是釋迦牟尼,兩側站立迦葉、阿難,均為宋代原塑。側座文殊、普賢兩尊塑像為明代遺物。壇牆背面五彩懸塑須彌山的倒坐觀音,被譽為明代佳作。轉輪藏與慈氏閣建於北宋,東西相對,外觀大體相似,重簷歇山頂樓閣建築,面寬、進深各三間,前出抱廈一間。轉輪藏閣採用叉柱造和彎樑,閣內下層安置有直徑7米的八角木製轉輪藏。慈氏閣採用永定柱造,閣內立一尊高 7.4米木雕彌勒,為宋代遺物。大悲閣,是寺內主體建築,始建於北宋,1933年拆除,1944年重修,為一座高33米的五簷三層樓閣。閣內建立北宋開寶四年鑄造的千手觀音銅像 1尊,高21.3米。閣前兩側原置列有御書樓和集慶閣。大悲閣的銅立像、轉輪藏、摩尼殿斜栱結構都為同類建築中的珍品。
寺內還有明正德年間建築的彌陀殿和1959年遷建的明萬曆年間所造毗盧殿以及清代建築戒壇、御碑亭和天王殿前的照壁,另有歷代碑刻30餘通,其中價值最高的為龍藏寺碑。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對隆興寺多次維修,其中較大規模的是1956~1958年轉輪藏和慈氏閣落架大修及1977~1980年摩尼殿落架大修。經維修基本上恢復了宋代具有的建築佈局和規模。1953年成立正定文物保管所,負責保護與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