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口號的論爭
[拼音]:Xini Gejuyuan
[英文]:Sydney Opera
澳大利亞悉尼海濱的一座多功能演出建築。1973年建成,丹麥建築師J.伍重設計。這是一座造型奇異而美麗的建築,以它的形如群帆的屋頂著稱於世,成了悉尼的標誌,是現代建築中運用具體象徵的手段來進行創作的典型作品。
建築坐落在向北突向大海的半島上,屋頂由兩組共8片伸向天空的巨大弧面組成,覆蓋著一座音樂廳、一座歌劇院,下面是作為基座的大平臺,平臺裡有許多大小排演廳、接待廳、陳列廳及其他房間。入口大臺階設在南面,寬達91米。向北一面在平臺上部是臨海的休息大廳,有大片玻璃牆面。在這座建築西南還有一座由兩片弧面覆蓋的餐廳。所有弧面都貼以白瓷磚,平臺用桃紅色花崗石貼面。這群建築給人最突出的印象就是這些弧面,它們很像是奔駛在海面的白帆,又像是行將盛開的百合花,飄逸不凡,富有詩情畫意。從周圍的高層建築和鐵橋上都可看到它們,加上它處於海濱的位置,比起那些方方正正的傳統劇院來說,這個形象無疑有其獨到之處。
為了建設悉尼歌劇院,早在1956年就舉行了國際設計競賽,從30個國家收到了223個方案,伍重的方案本來已被淘汰,後來又被評為頭獎。但原方案只停留在草圖階段,未及深入,在具體實施時由於這些弧面的計算和施工都極其複雜,結構工程師、丹麥人阿魯普在數年的努力之後終於放棄了原來考慮的薄殼,改成為用一片片人字形拱肋拼裝,使工期拖延了17年之久,造價也比原預算超出10餘倍,以致在施工期間曾受到過數次被迫停工的壓力。
評論界有人認為這座建築極端荒唐,十分浪費,結構不合理,形式和內容不統一;也有的認為它在造型上有非凡的貢獻,在滿足精神功能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是現代建築藝術的傑作。
▸ 兩個鋤頭的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