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盟會領導的武裝起義

[拼音]:Ta’er Si

[英文]:Ta’er Temple

中國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寺院。全稱袞本絳巴林,意為十萬金身慈氏州。在青海省湟中縣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誕生地魯沙爾鎮。寺於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開始修建,明萬曆五年(1577)落成。明清兩代又陸續增修擴建,是中國西北地區佛教活動的中心,也是中國漢藏合璧建築群的範例。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塔爾寺以大金瓦寺為中心,主要建築依山傍塬,有大金瓦寺、大經堂、彌勒殿、九間殿、花寺、小金瓦寺、居巴扎倉、丁科扎倉、曼巴扎倉、大拉浪、大廚房、如意寶塔等9300餘間(座),組成一龐大的藏漢結合的建築群,佔地面積45萬平方米。

大金瓦寺又稱大金瓦殿,始建於明嘉靖年間,面積456平方米,下為藏式“須彌座”,上為重簷歇山鎏金銅瓦頂,迴廊周匝。底層前出附階,為信徒禮拜場所。簷口飾鎏金雲頭掛板,正脊安裝鎏金寶瓶及火焰寶珠等。殿內有高達 11米的大銀塔 1 座。外壁牆面遍貼綠琉璃磚,間以黃琉璃花飾。殿兩側各建彌勒殿 1 座。

大經堂始建於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毀於火,1917年重建。土木結構,為藏式雙層平頂建築,漢式樓閣遙相互映。經堂面闊十三間,進深十一間。面積1981平方米。堂內四壁存放著數百冊經卷。

九間殿又稱文殊菩薩殿,為漢式硬山頂建築,面闊九間,進深三間,面積 592平方米。初建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清雍正十二年(1734)擴建。廊柱為藏式硃色八楞柱。整座大殿以三間為一單元,由北向南分別為獅子吼佛殿、文殊殿和宗喀巴殿。

花寺又稱祈壽殿,建於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系一獨立的小庭院,殿為兩層重簷歇山頂建築。柱頭樑枋都飾以飛禽、走獸、花卉、文紋,院牆飾琉璃磚雕。殿內供奉釋迦牟尼、十六羅漢和四大金剛等塑像。

小金瓦寺藏語稱“旃康”,是塔爾寺的護法神殿,建於明崇禎四年(1631)。殿分上下 3層,底層和中層面闊七間,進深五間。底層為三面封閉的殿堂,中層為明窗式,在藏式雙層平頂建築上增建面闊三間的漢式歇山頂單簷建築,清嘉慶七年(1802)改為鎏金銅瓦頂。殿內有佛像、鎏金寶塔、經卷、白馬標本等。院內兩側和前方有繪滿各式壁畫的壁畫廊,為兩層藏式建築。

大拉浪由經堂、華門、牌坊 3座殿堂組成,為漢藏合璧式建築,是塔爾寺總法臺的居住處,達賴、班禪曾駐蹕於此。居巴扎倉(密宗學院)系藏式平頂建築。曼巴扎倉、丁科扎倉屬漢藏結合建築。寶塔數十座,其中並列於寺前的 8座如意寶塔,方座,瓶形塔身,尖頂,根據釋迦牟尼一生重要經歷和傳說建成。

塔爾寺內收藏有大量鎏金銅佛像、銅佛像、金銀燈、金書藏經、木刻板藏經、法器、靈首塔、御賜匾額、壁畫、堆繡等文物。其中壁畫與堆繡、酥油花被譽為塔爾寺三絕。壁畫多以礦物顏料畫在布幔上,內容主要為經變、時輪、佛等。堆繡是用各色綢緞、羊皮、棉花等在布幔上堆繡成佛、菩薩、天王、羅漢、尊者、花卉、鳥獸等圖案。

1978~1983年,國家撥專款先後對大經堂、大拉浪、大金瓦寺、小金瓦寺、彌勒殿、九間殿、大廚房、時輪塔、八寶如意塔等進行了修繕。

參考文章

塔爾寺(TarLamasery)中國地理塔爾寺的簡單介紹建築與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