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濬

[拼音]:Bei’er

[英文]:Daniel Bell (1919~)

美國社會學家。1919年5月10日生於紐約曼哈頓區。1935年,在紐約市立學院攻讀古代史和社會學。1940年,在哥倫比亞大學修完社會學研究生課程。40和50年代,主要從事新聞工作,曾任《新領袖》週刊和《常識》雜誌主編、《幸福》雜誌編委和勞工專欄作家,在芝加哥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社會學。60~80年代,在哥倫比亞大學和哈佛大學擔任社會學教授,並獲亨利·福特第二講座教授稱號。在此期間,還從事新聞、科研、政策諮詢等工作,先後擔任《公共利益》雜誌主編,美國“總統技術、自動化和經濟進展委員會”委員,美國政府“社會指標專家委員會”主席,美國文理科學院“2000年委員會”主席等職。主要著作有:《美國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1952)、《意識形態的終結》(1960)、《後工業社會的來臨》(1973)、《資本主義的文化矛盾》(1976)、《曲折的道路》(1980)等。

貝爾是“後工業社會理論”的創立者、西方未來社會學後工業社會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後工業社會理論包括5個方面的內容:

(1)後工業社會的經濟主要是服務性經濟;

(2)專業和技術人員在後工業社會中占主導地位;

(3)理論知識是後工業社會的中軸,成為社會革新和制訂政策的主要資源,生產知識的大學、研究部門、研究中心是社會的核心機構;

(4)後工業社會通過技術預測和技術評估來規劃和控制技術的發展;

(5)後工業社會運用新的智力技術來進行決策。貝爾認為,美國是第一個進入後工業社會的國家,後工業社會是人類社會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