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銅鼓

[拼音]:Jin Mie Wu zhi Zhan

中國西晉咸寧五年(吳天紀三年,279)十一月至次年三月,晉武帝司馬炎發兵水陸並進,直取建業(今南京),一舉滅吳,實現統一的戰爭。

司馬氏建立晉王朝後,據有原魏、蜀之地,吳國仍據今長江中、下游及嶺南等地區。雙方接壤數千裡,時有攻戰。晉泰始五年(269)起,武帝籌劃滅吳,一面改善內政,墾田積穀;一面優選將帥,先後以尚書左僕射羊祜等七將,分別都督荊、青、徐、益、揚、豫等六州及江北諸軍事。並針對舟師不足的情況,命大司農王濬復鎮益州(治今成都),造樓船,練水軍。吳主孫皓卻不修內政,暴虐荒淫,致民窮財竭,上下離心;又自恃水軍強大,憑藉長江天險,疏於戒備。鎮軍大將軍陸抗等要求以重兵屯守西線要地西陵(今湖北宜昌)、建平(今四川巫山),孫皓不允。陸抗死後,吳失主將,兵力分散,防務空虛。咸寧二年(276)十月,羊祜曾奏請伐吳,並提出多路齊發,水陸俱下,會師吳都建業的方略,由於太尉賈充等的反對而未實行。四年冬,羊祜病歿,度支尚書杜預接任都督荊州諸軍事,以精兵襲破西陵,並施離間計,送還繳獲,披露吳軍敗跡,使孫皓撤換了名將西陵督張政,吳軍守備更加削弱。

五年秋,杜預、王濬上書請勿失戰機,從速滅吳。十一月,武帝發兵20餘萬,依羊祜生前方略,分六路進軍攻吳:鎮軍將軍司馬伷自下邳(今江蘇邳縣南)出塗中(今安徽滁河流域);安東將軍王渾自壽春(今安徽壽縣)出江西(今安徽和縣地區);建威將軍王戎出武昌(今湖北鄂州);平南將軍胡奮出夏口(今武昌);鎮南大將軍杜預自襄陽(今屬湖北)出江陵(今屬湖北);龍驤將軍王濬及巴東監軍唐彬自巴、蜀順江而下。以賈充為大都督,駐襄陽,節度諸軍;中書令張華為度支尚書,統籌軍運。

次年正月,晉軍全面進擊。王濬率水陸軍7萬,以唐彬為前鋒,沿江東下,越過建平。杜預陳兵江陵城下,遣部將周奇等沿江西上策應王濬,連克城邑。二月初,王濬克丹陽城(今湖北秭歸東)後,破吳軍橫斷江路之鐵鎖鐵錐,船行無阻,又克西陵、夷道(今湖北宜都)。杜預派部將周旨等率兵800乘夜渡江奇襲樂鄉(今湖北鬆滋東北),擒獲吳西線統帥、都督孫歆。王濬遂克樂鄉,又擊殺吳水軍都督陸景。中旬,杜預攻佔江陵,斬吳江陵督伍延,胡奮克江安(今湖北公安西北)。吳屬江南之州郡紛紛降附。武帝鑑於各路晉軍進展順利,十八日令王濬、唐彬攻佔巴丘(今湖南嶽陽)後,即與王戎、胡奮會攻夏口、武昌,順流直取建業。並令杜預等分兵3萬加強王、唐部。杜預也令所屬乘破竹之勢直趨建業。王戎遣兵與王濬攻下武昌後,吳屬蘄春(今湖北蘄春西南)、邾(今湖北黃岡西北)兩城守將投降。此時賈充要求收兵,以後再戰,武帝未納。王濬率軍繼續東進。

在東線,司馬伷軍進據塗中,逼臨江邊,一部渡江破吳江防守備,斬獲五六萬人。王渾軍出橫江(今安徽和縣東南),分兵克尋陽(今湖北黃梅西南)、高望(今江蘇江浦西南)等城。三月,吳丞相張悌督丹陽(郡治今南京)太守沈瑩、護軍孫震等率眾3萬渡江迎戰,被王渾軍夾擊大敗,張悌及沈、孫等7800人被殺。王渾未乘勝渡江取吳都,屯軍江北等待王濬。王濬臨機果斷,揮師直指建業,吳軍驚恐怯怯。孫皓遣遊擊將軍張象率水軍萬人抵抗,其眾不戰而降;吳將陶濬擬聚兵2萬乘船迎戰,士卒聞訊逃散。這時王渾、王濬、司馬伷三路晉軍皆逼臨吳都,孫皓分別請降。十五日,王濬率先領軍8萬進入建業,吳亡。

此戰,西晉準備周密充分,善擇戰機,兵分多路,水陸並進,發揮強大水軍作用,臨機果斷,一舉獲勝。吳主昏庸,防務鬆弛,將士離心,缺乏統一對策,招致節節失敗。晉滅吳後,東漢末年以來分裂數十年的中國復歸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