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滅吳之戰

[拼音]:Yunnan Huimin Qiyi Zhanzheng

中國清朝咸豐六年至同治十三年(1856~1874)間,雲南回民反抗清朝統治的武裝起義。

咸豐六年,雲南回、漢上層分子爭奪楚雄石羊銀礦發生衝突,因地方官吏“護漢抑回”,事態不斷擴大,終於迫使各地回民群眾紛紛起義。但這些起義大多為雲南當局分化、收買而失敗。只有滇西回民起義軍在佔領大理後,推舉杜文秀為總統兵馬大元帥,建立革命政權。起義軍執行聯合各民族的政策,力量不斷壯大。十一年,建立起以大理為中心的東到鎮南(今南華)、西至騰越(今騰衝)、南抵威遠(今景谷)、北達麗江的根據地。其後數年,起義軍憑藉大理險要地勢,多次粉碎清軍進攻,保衛了大理政權。

同治六年(1867)七月,杜文秀乘雲南清軍調赴貴州鎮壓苗民起義之際,集中10萬人馬,分兵四路,東征昆明。至七年二月,佔領了楚雄等20餘城,進至昆明近郊,從北、西、南三面包圍了昆明。署提督馬如龍率清軍萬餘人,困守孤城。但起義軍未能及時破城,反而轉攻為守,於城外修築營壘,企圖坐困清軍。不久,布政使岑毓英率 3萬餘人自曲靖回援昆明,進抵東南郊小板橋一帶,與城內清軍溝通聯絡,並相繼攻陷了呈貢、晉寧、澂江。與此同時,遊擊楊玉科取道四川會理,攻佔元謀、武定、祿勸、羅次,直逼富民,威脅義軍後路。杜文秀為確保後路,調兵奪回羅次、武定、祿勸等城。時新任雲貴總督劉嶽昭率部由黔入滇,圍攻尋甸。北路義軍東向救援,尋甸圍解。岑毓英乘機派兵攻佔起義軍糧秣重地富民,並會同楊玉科部再佔祿勸、武定、羅次等城,切斷尋甸義軍後路。接著,岑調集部隊擊敗小偏橋、長坡一帶義軍,進圍嵩明,守將大司寇李芳園、監軍蔡杜氏(杜文秀之女)等不戰而降,尋甸義軍也隨之降清。八年七月,清軍轉攻西路,起義軍與敵逐城爭奪,但已勢孤力單,各城先後失守,東征昆明失敗。

清軍攻佔昆明周圍各城後,遂向大理進軍。起義軍據險固守,節節抗擊,兩年之後,大理附近州縣全部失守。十一年五月初七,清軍攻佔大理南北門戶下關、上關,進圍大理。二十七日,杜文秀死難,大理陷落。十三年四月,起義軍最後一個據點烏索(今騰衝境內)失守,雲南回民起義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