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相和(1901~1943)

[拼音]:Lieningzhuyi

[英文]:Leninism;Ленинизм

В.И.列寧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展馬克思主義所形成的科學理論體系。19世紀末20世紀初,自由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階段即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的固有矛盾空前激化。世界歷史進入一個新的政治動盪和革命風暴時期,無產階級革命在一些國家成為直接實踐的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沙皇俄國成為帝國主義體系各種矛盾的焦點和薄弱環節。以列寧為首的布林什維克黨領導俄國工人階級和人民群眾,在1917年10月(俄歷)取得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開始了建設社會主義的事業。在長期革命實踐中,列寧同各國馬克思主義者一起,進行了反對修正主義、教條主義和其他各種錯誤傾向的鬥爭。列寧從新的歷史條件出發,將馬克思主義與俄國革命實際以及國際工人運動和共產主義運動實際相結合,集中億萬人民群眾的智慧和革命實踐的經驗,創造性地回答了帝國主義時代共產主義運動提出的一系列重大問題,豐富和發展了無產階級世界觀、無產階級革命、無產階級專政、民族解放運動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具有普遍意義,它與馬克思主義一起成為各國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因此,人們常把它和馬克思主義合稱馬克思列寧主義。

關於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列寧主義首先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根據時代的特點和要求,列寧深入研究自然界、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的最一般規律,在哲學領域對馬克思主義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的《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1908)一書系統闡述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作出關於認識物件的客觀性、客觀世界的可知性和認識發展的辯證法等重要結論;明確提出生活、實踐的觀點是認識論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給物質範疇以科學定義。在《哲學筆記》(1895~1916)中,全面分析客觀世界發展變化的辯證法,指出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還以其對階級、國家、社會矛盾、社會革命內在本質的一系列發現,發展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

關於帝國主義的理論

列寧主義最基本的內容是總結《資本論》出版以後半個世紀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揭示帝國主義形成、發展和必然滅亡的規律。在《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1916)等著作中全面分析帝國主義的基本特徵,指出壟斷是帝國主義的本質,壟斷使資本主義的固有矛盾,特別是帝國主義國家內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和帝國主義的矛盾、各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達到空前尖銳的程度,從而得出帝國主義是無產階級社會革命的前夜,帝國主義為社會主義準備了物質條件的結論。列寧關於帝國主義的理論,深刻揭示時代的本質,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貢獻。

關於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和策略

根據對帝國主義的科學分析,列寧進一步揭示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的規律,科學地闡明社會主義在一國或數國首先勝利的可能性,特別是在世界資本主義體系最薄弱的環節可能首先獲得勝利,這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無產階級革命理論的重大發展。俄國革命發生在一個經濟落後、存在濃厚封建殘餘的資本主義大國,不能不經歷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階段。列寧詳細分析兩個階段的區別和聯絡,論證無產階級應該牢牢掌握民主革命的領導權,聯合農民,孤立資產階級,把民主革命引向徹底勝利,並及時地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強調工人階級只有與農民結成鞏固的聯盟才能取得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注意研究各個歷史階段農民內部不同階級、階層的經濟地位和政治態度,確定對農民的方針政策。建立鞏固的工農聯盟必須經常考慮農民的實際利益。滿足農民的基本要求,同時,堅持對農民進行教育和引導,注意隨著形勢和任務的轉變而及時改變工農聯盟的內容和形式。

列寧根據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各資本主義國家軍事官僚機器普遍加強的事實,強調通過暴力革命打碎舊的國家機器的必要性。同時指出,如果有廣泛的群眾鬥爭基礎和民主條件,出現和平取得政權的可能時,無產階級不應拒絕而要積極利用這種條件,爭取革命的和平發展。在俄國二月革命後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下,列寧曾提出革命和平發展的設想。當資產階級以暴力鎮壓革命時,列寧和布林什維克黨立即決定通過武裝起義奪取政權的方針。實踐證明,無產階級政黨必須從實際情況出發確定自己的革命道路。

關於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

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後,必須建立自己嶄新的國家機器,實行無產階級專政。列寧在同K.J.考茨基等人的鬥爭中強調無產階級專政是無產階級革命學說的實質,根據俄國革命的實際經驗對無產階級專政理論作了系統闡述。在《國家與革命》(1917)、《無產階級革命和叛徒考茨基》(1918)等重要著作中具體分析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這一過渡時期的性質和階級鬥爭的特點,論證了無產階級專政的必要性,闡明無產階級專政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新型國家,是新型民主和專政相結合的政治制度。無產階級專政的任務是鎮壓被推翻的剝削階級的反抗,防禦國外敵人的侵略和顛覆,變革生產資料所有制,組織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提高人們的共產主義覺悟,最終消滅階級差別,實現共產主義。根據國家情況的不同,無產階級專政可以有多種政治形式。

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

列寧領導創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開始了史無前例的建設社會主義的探索。列寧科學地闡明瞭俄國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建設社會主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強調在推翻剝削階級的統治以後,必須把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作為根本任務提到各項工作的首位;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電氣化,加強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通過各種形式,有條件地利用外國資本,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建立用現代科學技術裝備起來的機器大工業;實行有計劃的經濟管理,創造高於資本主義的勞動生產率;必須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通過合作社把農民引上集體化的道路;大力發展文化教育事業,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培養掌握先進科學技術的專門人材;宣傳共產主義道德風尚,克服資產階級思想和舊的習慣勢力的影響;注意國家政權的建設,創造條件吸收人民群眾參加管理工作,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精簡國家機構,選拔優秀人才,改進工作作風,反對官僚主義,提高工作效率。

蘇維埃政權最初曾經試圖通過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用行政法令廢除商品貨幣,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由於違反客觀規律而受挫,帶來嚴重惡果。列寧及時提出用新經濟政策代替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的基本思想是:通過經濟聯絡鞏固和發展工農聯盟,利用商品貨幣關係發展國民經濟,實行對勞動者的物質利益原則;國家採取利用、限制和調節的方針允許資本主義成分存在;以租讓制、租賃制等形式吸引外國資本,開發國內資源,即利用國家資本主義作為向社會主義過渡的中間環節等。新經濟政策的基本思想,對在經濟落後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於民族、殖民地問題的理論

列寧指出民族問題上分離和統一兩種歷史趨向,在帝國主義時代民族綱領的兩點要求:

(1)堅持民族平等和被壓迫民族的自決,反對一切民族壓迫;

(2)堅持國際主義原則,反對反動的資產階級民族主義。從帝國主義時代世界分成壓迫民族和被壓迫民族這一基本事實出發,指出民族問題與殖民地問題的聯絡,民族問題由區域性的國內問題擴大為世界範圍反對帝國主義總問題的一部分,民族殖民地問題已與國際無產階級革命總問題聯絡起來。號召全世界無產階級和被壓迫民族聯合起來共同鬥爭。他科學地論證民族解放戰爭的必要性;分析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社會性質以及革命的任務、物件、動力和方法,為被壓迫民族指明擺脫帝國主義枷鎖、爭取獨立和解放的正確道路。

關於無產階級政黨建設的理論

黨的建設理論在列寧主義中佔有特殊的地位。列寧提出了建立新型政黨的一系列重要原則。黨是用科學社會主義思想武裝的工人階級的先進部隊,是一個嚴密組織起來的整體。黨應該領導工人階級的其他群眾性組織。黨必須密切聯絡群眾,實行嚴格的民主集中制。所有黨員都必須遵守黨的統一紀律。十月革命後,列寧又根據執政黨的地位和作用,就黨政關係、黨群關係、黨內民主和紀律、黨內鬥爭和團結、黨的思想和組織建設等問題提出許多卓越的見解。

列寧始終不渝地堅持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完整、準確地理解K.馬克思、F.恩格斯的基本思想,既反對歪曲、攻擊馬克思主義的修正主義思潮,又反對不從實際、而從書本出發,把馬克思主義書本上的詞句當作教條隨意搬用的教條主義傾向。列寧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國際的和俄國的革命運動相結合,強調從各國各民族的實際出發確定鬥爭任務和鬥爭方式,反對照搬一國經驗,反對將一國黨的觀點強加於別國黨。

列寧主義是世界無產階級和被壓迫人民的一面戰鬥旗幟。堅持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要善於從實際出發加以運用和發展,才能取得革命與建設事業的勝利。

參考文章

“列寧主義”一詞的由來世界史怎樣理解黨章修正案把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政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