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化

[拼音]:Sijitai wenhua

[英文]:Scythian Culture

對斯基泰文化的理解和斯基泰文化的分佈範圍,目前尚無定論,一般指公元前7世紀至公元3世紀黑海北岸斯基泰人的早期鐵器時代文化。它晚於青銅時代晚期的木槨墓文化,以前3世紀末為界,分前後兩期。後期斯基泰王國在薩爾馬泰人(見薩爾馬泰文化)的壓力下,疆域縮小到克里米亞及第聶伯河、南布格河下游一帶,公元3世紀後半葉被哥特人摧毀。斯基泰一詞,是希臘人對該文化所有者的稱呼,最早見於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等人的著作,亦譯作斯奇提亞人、西徐亞人等。該文化的考古研究始於18世紀中葉,但直到19世紀仍偏重於發掘貴族大墓。蘇聯十月革命後,才對各類遺存進行綜合研究。

居住與埋葬

遺址以前5~前4世紀之交開始出現的設防古城研究得比較清楚。前期古城以土牆和壕溝防禦。第聶伯河左岸尼科波爾附近的卡緬卡古城,面積約12平方公里,為手工業中心,有人推測是前期的都城。城內發現有手工業者的地穴式住所和地上木柱籬笆牆房子,城西南角是貴族居住的內城,房舍用石料修建。後期古城以石牆防禦,面積不大。位於辛菲羅波爾城東南的斯基泰涅阿波爾是當時的都城遺址,佔地僅0.2平方公里。石砌城牆幾經修建,一般厚8.6米,有3個城門,正門在南牆中央,以兩座敵樓守望。城內建石牆瓦房,牆灰面上間或繪有壁畫。還發現有廣場和公共建築遺蹟。

墓葬為有冢的豎穴墓或洞室墓,有單人葬和多人合葬。死者仰身直肢,頭向西。一般墓葬封土高不足1米。男子以兵器、馬銜或部分馬體隨葬,在女墓出土了首飾和少量勞動工具。貴族大墓著名的有尼科波爾市附近的切爾託姆雷克冢和索洛哈冢、奧爾忠尼啟則市附近的托爾斯塔亞墓和刻赤附近的庫利奧巴冢,年代均屬前4世紀。其土冢或石冢高15米以上。最大的是切爾託姆雷克冢,為一王墓,高約20米,周長350米。這些巨冢下建有疊澀墓頂的石室或2~4個土壙墓室。墓內葬2男或1男1女,以木棺或木製靈臺為葬具。 殉葬的奴僕、侍從、馬伕達1~7人,馬1~11匹。隨葬有大量精美的金屬兵器、容器、飾物、馬具,以及希臘彩陶和盛酒雙耳瓶等。後期墓葬最重要的是涅阿波爾古城西南面的大墓地。發掘出 1座貴族石陵,內埋72人,隨葬品僅金器便有1300餘件。墓主埋在石室內,推測為一君王;近旁用幾口大木棺葬殮軍事首領,以4馬及兵器隨葬。另有幾處崖墓,內繪壁畫。窮人小墓多分佈在墓地邊緣,隨葬品貧乏。根據墓葬材料和文獻記載,前6世紀以前,斯基泰人的社會形態尚屬軍事民主制階段,前 4世紀起,貧富分化已很明顯。據分析,保留氏族部落形式的斯基泰奴隸制王國,當形成於前5~前4世紀。

生產和生活

斯基泰人大部分從事遊牧,飼養馬、羊、牛、狗,以四輪大馬車為流動住所。部分居民經營農業,種植小麥、大麥、黍、黑麥。出土的農具有鐵鐮、石磨盤。遺址中常見鐘形大谷窖,還發現有裝置完善的大谷倉和專門的烘谷房。推測當時已用犁耕。手工業有製陶、紡織、金屬加工、工藝美術等項。陶器為手製,有罐、缽、盤、杯、勺等,多素面,黑色,磨光,後期陶器部分輪制,當已有了獨立的製陶手工業。紡織是家庭副業,女墓中發現陶紡輪。金屬加工在前期已成為獨立的手工業。在卡緬卡古城及其附近都發現有銅鐵的冶煉、鍛打和鑄造遺蹟,表明這一帶當是遊牧人中的專門冶金區。出土的青銅高達1米,細高圈足,口沿有兩直耳,重者達30多公斤。此外也有兵器、馬具、工具、飾牌等。

工藝美術佔有顯著地位,最典型的是斯基泰野獸紋,用以裝飾弓筒、劍鞘、劍柄、馬具、首飾和飾牌。它以金屬、木、骨等材料,用錘鍱、鑄造、雕刻等工藝,表現各種形態的野獸、怪獸及動物撕鬥場面。影象多為淺浮雕,動物造型注意寫實性和裝飾性的密切結合。至前4~前3世紀,裝飾性日益加強。

貿易和文化聯絡

斯基泰人與黑海北岸古典城市進行頻繁的貿易,以農畜產品和奴隸向希臘人換取織物、酒、油和各種裝飾品。巨冢出土的銀瓶、金銀合金瓶、金梳和金頸胸飾(見彩圖),均系希臘工匠的傑作,它們反映了希臘文化的強烈影響。與此同時,希臘人也接受了斯基泰人的若干文化因素。

分佈和起源等問題

在古典文獻中,“斯基泰”一詞的涵義不甚確定。在地理上,一般指黑海北岸從多瑙河河口至頓河河口的草原地帶;在政治上,指這個地區的斯基泰王國;但是在民族上,除了這個地區的居民以外,古典作家還把具有相似風俗和生活習慣的民族,包括波斯文獻中的宻akas即中國文獻中的塞種,也稱為斯基泰人。從考古發現看,這個時期黑海北岸草原與其北面的森林草原地帶及其東面自庫班河至西伯利亞的廣大地區,文化面貌頗相近似。這表明上述各地有密切的文化聯絡,但斯基泰文化的分佈範圍究應如何確定,尚需進一步研究。與此相關的是起源問題,目前有二說:一說發端於伏爾加河下游的木槨墓文化,一說起源於中亞或西伯利亞。關於斯基泰王國的形成時間也有爭論:一般認為在前5~前4世紀,有人主張比這更早,有人則定在前2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