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藤峽起義

[拼音]:Ma Rong

中國東漢時期經學家、文學家、教育家。字季長。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縣東北)人。少有俊才,從當時隱於南山的名儒摯恂學習,博通經學。漢安帝時拜為校書郎中,到東觀(漢宮中藏書的地方)典校祕書。當時鄧太后臨朝,馬融觸犯了她,於是校書達十年之久,不得升調。鄧太后死後, 安帝親政,延光三年(124),安帝出巡,馬融上《東巡頌》,安帝很欣賞這篇文章,召拜郎中。後因對策拜議郎,轉武都太守。桓帝時,馬融為南郡太守,終因得罪了大將軍樑冀,冀誣融在郡貪汙,免官流放朔方,後得到赦免,復拜議郎,再在東觀著述,以病去官。年88歲,卒於家。

馬融在東觀整理古籍和著述十多年,貢獻頗大。他所著《三傳異同說》,對《春秋》左氏、公羊氏和穀梁氏三傳作了綜合的研究。開始打通各家的門戶和今古文經學之間的界限,在經學發展史上開闢了新的道路。他注了《孝經》、《論語》、《詩》、《易》、《三禮》、《尚書》、《列女傳》、《老子》、《淮南子》等書,故有“通儒”之稱。他的著作多已散失,明人輯有《馬季長集》。

馬融教育的學生常在千數,涿郡盧植、北海鄭玄都是他的門徒。據《後漢書·鄭玄傳》說:鄭玄在那裡學習時,馬融有門徒 400餘人,只有50幾個學生可以升堂進見,而玄 3年不得與馬融見面,由高業弟子向玄傳授。馬融因為學生多,不能同時聚合在一個講堂授業,就讓學業較好的學生去教其他學生。

馬融在講課時,坐在高位上,掛著紅色的紗帳,前授生徒,後列女樂,他的不拘禮教,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