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成打酒

[拼音]:ouju

戲曲劇種。原名溫州亂彈。流行於浙江溫州一帶,因溫州地區古稱東甌,故1959年改稱甌劇。甌劇是多聲腔劇種,明末清初以唱高腔和崑曲為主,後亂彈腔盛行,班社均兼唱“高”、“昆”、“亂”,繼而又兼唱部分徽戲、灘簧和時調。由於亂彈深受當時群眾喜愛,又逐漸改成以唱亂彈為主。甌劇的亂彈,分為正亂彈和反亂彈兩種,均為板式變化體結構。定調正、反相差5度,各有原板、疊板、緊板、流水和起板、抽板、煞板等變化,並有“洛梆子”、“二漢”等其他曲調。由於用中原音韻結合溫州方言演唱,唱腔具有地方特色。伴奏樂器以笛、尺字胡、板胡為主,打擊樂多用大鑼大鼓。甌劇的高腔,無絲竹伴奏,以鼓擊節,有幫腔;崑腔中多南曲,表演不如蘇崑典雅,保留了較古樸的風格;徽戲分西皮,二簧兩類,以徽胡(小胡琴)主奏;灘簧、時調均用二胡主奏。

甌劇傳統劇目僅“正統”大戲就有84本,其中高腔戲有《報恩亭》、《雷公報》、《迴圈報》、《紫陽觀》4本;崑腔戲有《連環計》《雷峰塔》、《漁家樂》3本;徽戲有《回龍閣》、《龍鳳閣》、《雙秋蓮》、《天緣配》 4本;其他均為亂彈戲,計有《施三德》、《銀牌記》、《賜雙刀》、《取寶刀》、《江天瑞雪》、《醉幽州》等。並根據當地民間故事編演了《黃三嬝》、《洗馬橋》、《水漫白鹿城》等劇。此外,尚有《斷橋》、《走廣東》等少數幾齣灘簧、時調戲。較有影響的劇目為《高機與吳三春》和現代戲《東海小哨兵》等。表演方面,小生常用的“麻雀步”,旦腳的“寸步”、“跌步”、“三腳步”,以及吸收“小南拳”等民間武術演化出來的“打短手”等,均頗具特色。專業班社最盛時有30多個,如新益奇、老同慶、大高升等。到1949年只存勝利和更新兩班,後合併成溫州甌劇團。名演員有陳茶花、葉在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