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拉納多斯,E.
[拼音]:ti jianzi
中國民間的一種體育遊戲。毽子有雞毛毽、皮毛毽、紙條毽、絨線毽等,是由古代蹴鞠發展而來的。踢毽子這項遊戲歷史悠久,在中國南北方均極盛行。據唐代釋道宣的《高僧傳·魏嵩嶽少林寺天竺僧佛陀傳》 記載:“沙門慧光年方十二,在天街井欄上,反踢蹀,一連五百,眾人競異而觀之。佛陀因見怪曰, 此小兒世戲有工。”早在 5世紀,中國就有12歲小兒能一氣踢毽子(蹀)五百下,眾人圍觀,可見當時踢毽子已相當盛行,甚至少林寺武術也採用踢毽子作為輔助功之一。到了宋代,更加普及,技巧也有提高。例如,宋代高承所著《事物紀原》說:“今時小兒以鉛錫為錢,裝以雞羽,呼為毽子,三四成群走踢,有裡外廉、拖槍、聳膝、突肚、佛頂珠、剪刀、柺子各色,亦蹴鞠之遺事也。”到了明清時代,踢毽子之風更盛,技巧更高。例如,潘榮陸在《帝京歲時紀勝》中形容踢毽子時說:“手舞腳踏,不少停息,若首若面,團轉相幫,隨其高下, 動合機宜,不致墮落。”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寫道,廣州每逢元夕,“晝則踢五仙觀,有大小,其踢大者市井人,踢小者豪貴子。”可見當時踢毽子的盛況。
現在,全國各地,踢毽子開展得十分廣泛。北京、上海、天津、武漢、廣州等城市中、小學常舉行踢毽子比賽,有的是班際或校際比賽,有的是通訊賽或盃賽,有的是全市比賽,並定有比賽規則。比賽內容有的比踢的次數,有的比踢毽子的花樣和難度。比賽的方式有單人踢和 2人對踢,也有的是集體踢或傳踢(即傳到某人處,毽落地者算輸)。
踢毽子的基本動作有盤、磕、拐、蹦 4種。盤,主要指用兩腳內側交替踢。磕,主要指用膝蓋將毽子彈起。拐,主要指用腳外側反踢。蹦,主要指用腳尖踢。踢毽子的花樣繁多,如旋轉踢、腳尖和膝蓋交替踢、毽穿圓環(即從兩手圍成的圓圈中穿過)、遠吊、近吊、高吊、前踢和後勾,還可用頭、肩、背、胸、腹代足接毽或毽繞身不墮,等等。踢毽子是一種良好的全身性運動,尤其有助於培養人的靈敏性和協調性,有助於身體全面發展,增強健康。踢毽子簡單易行,不需要任何專門的場地和裝置,運動量可大可小,男女老幼都可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