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城──嘉峪關

[拼音]:Ren Fang

南朝梁文學家。字彥升。祖籍樂安博昌(今山東壽光)。16歲舉秀才,為太常博士。南齊時,官至中書侍郎、司徒右長史。他與蕭衍都是“竟陵八友”中人,並相友善。永元三年(501),蕭衍進軍建康,任昉為記室。次年,蕭衍代齊立樑,禪讓文告都出自任昉手筆。入樑,拜黃門侍郎、吏部郎,出為義興太守,召為御史中丞、祕書監。又出為新安太守,逝世於任所。追贈太常,諡號敬子。

任昉博學能文,頗受當時學者文宗王儉、沈約器重。他讀書廣博,自己藏書萬餘卷,與沈約、王僧孺同為當時著名的藏書家。賀縱、沈約校勘中祕目錄,曾取任昉藏書以補正。他文思敏捷,尤長表誥,起草文書,不加點竄,當時有“沈(約)詩任(昉)筆”之稱。今存其文多為代筆擬作的駢體應用文告之類,有文采而見淵博。清人何焯指出:“任筆為有重名,亦以在當時稍為質健,特不能離去俗格,故高出有限耳。”(《義門讀書記》)所論中肯。任昉較好的作品,如《王文憲集序》、《吊劉文範》等,筆調抒情,哀惋動人,雖“儷體行文”,而“無傷逸氣”(張溥《任彥升集題辭》)。

任昉對“沈詩任筆”的說法,“甚以為病”。晚年轉好著詩,意欲勝過沈約。但是用典過多,屬辭滯澀,當時有“才盡之談”(《南史·任昉傳》)。他與王融掀起的那種作詩“競須新事”的風氣,受到鍾嶸的批評(見《詩品序》)。不過今存詩21首,卻比較平實,用典不多。如《贈王僧孺》、《出郡傳舍哭範僕射三首》等,直抒胸臆,情辭深婉;《濟浙江》、《落日泛舟東溪》等,寫景述懷,文筆清麗,亦含興寄。

《梁書·任昉傳》載文章 33卷,又《雜傳》247卷、《地記》252卷,均佚。此外,古小說《述異記》2卷,舊題任昉撰。又《文章緣起》,一作《文章始》,1卷,舊題任昉撰,為論述文體起源的專著。《四庫全書總目》疑是《新唐書·藝文志》所載張績補撰。

《隋書·經籍志》有《任昉集》34卷,已佚。明代張溥輯有《任彥升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