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專刊

[拼音]:jiti anquan zhengce

[英文]:policy of collective security

20世紀30年代蘇聯為制止法西斯國家侵略、維護世界和平與各國安全而提出的重要外交政策。20年代初,在歐洲和遠東形成兩個戰爭策源地(見遠東戰爭策源地和歐洲戰爭策源地),德、日法西斯的擴軍備戰和侵略擴張不但威脅著蘇聯和廣大中小國家的安全,而且危及西方資本主義大國的根本利益。這就為建立除法西斯國家之外的區域性和世界性的反侵略陣線提供了客觀前提。1933年,蘇聯根據和平不可分割和進行集體抗擊侵略的原則提出集體安全政策,建議締結多邊或雙邊的互助條約,共同遏制法西斯的侵略擴張。蘇聯政府為推行這一政策採取許多積極步驟。1933年12月19日,聯共(布)中央政治局批准關於建立集體安全體系的計劃。同意加入國際聯盟,不反對在國際範圍內締結反對德國侵略的地區性共同防禦協定,同意參加包括法國和波蘭在內的反對德國侵略的地區性共同防禦協定。1934年6月,蘇聯和法國共同倡議簽訂對被侵略的簽字國提供軍事援助的《東方公約》。1934年9月,蘇聯參加國聯。1935年,蘇聯分別同法國和捷克斯洛伐克簽訂互助協定。慕尼黑事件後,戰爭迫在眉睫。1939年蘇聯倡議進行英、法、蘇三國關於締結軍事互助協定的莫斯科談判。但英、法執行綏靖政策,拒絕與蘇聯合作共同遏制法西斯的侵略和擴張,致使德、意、日提前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