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1830年革命

[拼音]:Liu Bingzhong

元代政治家、作家。初名侃。字仲晦。原籍瑞州(今江西高安)。曾祖於金朝時在邢州任職,因此移居邢州。

蒙古王朝滅金後,劉秉忠出任邢臺節度府令史,不久就歸隱武安山,後從浮屠禪師雲海遊,更名子聰。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前,注意物色人才,他與雲海禪師一起入見,忽必烈把他留在身邊,商議軍國大事。即位後,國家典章制度,他都參與設計草定。拜光祿大夫太保,參領中書省事,改名秉忠。

劉秉忠曾經建議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將蒙古更名為“大元”,忽必烈採納了,這就是元王朝命名所由來。

劉秉忠的作品有詩、詞和散曲。他的詩流露出三種思想感情:一是歸隱,如《寓桓州》、《痴坐》、《謾成》。二是有用世之心,如《對鏡》、《秋感》。三是在政治鬥爭尖銳時,感到進退兩難,如《蜀先主孔明》、《留燕》。《元史》稱他的詩作,蕭散閒淡,和他的人品、風度一樣。

劉秉忠的詞表現的思想感情,和他的詩作基本是一致的。不過更加清冷,在《好事近》中說:“一曲竹枝歌罷,滿襟懷冰雪。”

劉秉忠敬仰元好問,他有《讀遺山詩》10首,其中有兩句說:“自古文章貴辭達,蘇黃竟不在新奇。”其實這也是他的創作追求,明白曉暢而不追求新奇,正是他的詩歌的特點。但同時也帶來平淡而缺乏詩味的缺點,他的有些詩作還給人以詩句粗厲之感。元中葉時虞集和蘇天爵等人批評中統、至元年間詩歌有粗疏笨厲之病,當是針對包括劉秉忠在內的一些作家而言的。劉秉忠的詞宗豪放派,但偏於直露,這也是元代早期詞作存在的普遍性弱點之一。

劉秉忠著有詩集《藏春集》6卷,另有散曲12首,其中較好的有〔南呂〕《乾荷葉》和〔雙調〕《蟾宮曲》。《蟾宮曲》是弔古傷今之作。《乾荷葉》保留著初期散曲的民歌風味:“乾荷葉,色蒼蒼,老柄風搖盪。減了清香,越添黃。都因昨夜一場霜,寂寞在秋江上。”

專門著錄元代曲家的鐘嗣成《錄鬼簿》把劉秉忠列為“前輩名公樂章傳於世者”,可見他也是元代早期的著名散曲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