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補之(1053~1110)
[拼音]:Sanguo-Liangjin-Nanbeichaohuihuashilun zhushu
[英文]:works of painting history of Three Kingdoms,Jin,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繪畫史論發展的初期階段。在此以前,中國還沒有獨立的繪畫史論著述,某些理論見解與歷史記載都散存於哲學家或文學家的著作中。這一時期,隨著社會的大變動,思想的活躍,繪畫藝術進一步擺脫了經學的束縛而擴大了題材領域,重視了審美效能,提高了藝術技巧,畫家隊伍亦初步形成;又由於域外繪畫的傳入刺激了人們的思考,文人階層更把欣賞藝術美作為審美活動的一個主要部分,於是,繪畫理論開始從相關學科中分離出來,獨立成科。對繪畫理論的研究探討也導致了對繪畫歷史的重視。因此處於草創階段的中國繪畫史論著述得以產生並獲得了發展。漢晉以來文藝理論批評的主張,史學家治史的方法,圖書目錄學的編寫體例,則為這一時期繪畫史論的著述提供了有益的經驗,並促成早期的中國畫論畫史著述呈現出以下特點:
(1)初步確立了史論結合以論為主的著述形態;
(2)以記述畫家與畫史故實為內容的畫史開始萌生;
(3)記錄作品名目的著錄開始出現。這一時期的繪畫史論著述雖少巨集篇鉅製,但極富中國特點,這些著述的作者主要是有文化的畫家和文人。
《論畫》
有史以來獨立成篇的畫論,作者顧愷之。顧愷之有3篇畫論,這3篇畫論被唐代張彥遠收入《歷代名畫記》中,標題分別為《魏晉勝流畫贊》、《論畫》與《畫雲臺山記》。《畫雲臺山記》實際上是為一幅山水人物畫構思、構圖與技法所寫的一篇設計方案,它雖不屬於畫論性質,但卻也反映了著者藝術認識的一些方面。另外兩篇的名實問題及相互關係長期以來爭論不決,但久已被公認為畫論著述。最新的看法是:被稱為《魏晉勝流畫贊》與《論畫》的兩篇文章分屬顧愷之《論畫》的兩個部分。第 1部分是畫評,即《歷代名畫記》中的《論畫》;第2部分是包括臨摹在內的畫法,即《歷代名畫記》中的《魏晉勝流畫贊》。
《論畫》計20條,第一條總述人物難畫的原因,其餘各條是對西晉衛協,同時代戴逵等畫家人物畫的評論;《魏晉勝流畫贊》系一篇短文,專門論述臨摹要領及有關“以形寫神”等理論主張。著者的理論主張,受魏晉玄學及人物鑑賞的影響,強調傳神,亦即刻畫人物的精神面貌與性格氣質。在“形”與“神”的關係上,不忽視一定的“形”的再現,卻更重視“神”的體現。為了表達人物的神態,十分重視描寫眼睛,同時也充分看到捕捉人物相互關係,即所謂“悟對通神”的重要性。在發揮藝術想像力上,還提出了“遷想妙得”的卓越見解,此外關於工具材料的使用方面,也不乏有益見解。
顧愷之的《論畫》,適應當時的審美需要,在總結漢魏以來人物畫創作經驗的基礎上,把自己的創作實踐上升為理論認識,並用以評論近現代畫家的作品,開創了中國畫理論批評的先河,並儲存了有關兩晉繪畫的文字史料。《論畫》的藝術見解在千百年來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為中國繪畫“傳神”傳統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顧愷之的《論畫》,據研究寫作於東晉太元五年(380)前後,正值著者的壯年。然而,因為歷史悠久,又屢經輾轉傳抄,自張彥遠編入《歷代名畫記》時已發現其“自古相傳脫錯”。目前流傳的最早版本均是明代刻本,其文字章句,還有待於進一步加以校勘。
《畫山水序》與《敘畫》
根據文獻記載,中國山水畫產生於晉宋之際。此時,隨著人們對自然美的認識發展到一定階段,有了把山水自然美上升到藝術美的要求。於是,獨立的山水畫便開始出現了,它不僅與以形象為標記的古地圖分道揚鑣,而且也擺脫了僅僅作為人物背景的從屬地位。隨之也出現了由山水畫家撰寫的山水畫論。這時的山水畫論,一方面受到魏晉玄學崇莊老、尚自然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受到了山水詩創作的啟發。顧愷之的論畫主張也滲透到山水畫理論中來,宗炳的《畫山水序》與王微的《敘畫》是反映這一時期山水畫理論成就的兩篇重要著作。
宗炳,字少文,南陽涅陽(今河南省鎮平縣)人,居於湖北江陵。他精於玄理,又崇信佛教,善琴棋書畫,工真草書。一生好遊山水,是個不願為官的隱士。在他的衰病餘年,失去了遍遊名山的條件,於是大量創作山水壁畫,用以“臥遊”。《畫山水序》即寫於他的晚年,此外,他還著有《明佛論》、《答何承天書》等。
《畫山水序》是一篇富於哲理性的完整的山水畫論。著者崇通道家的宇宙觀和本體論,並以認識宇宙本體為歸依來解釋自然美的欣賞和山水畫的創作。全文基本內容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1)自然美欣賞與山水畫創作的目的都是“觀道”,亦即認識宇宙的本體;
(2)“觀道”便可獲得精神的自由,達到“暢神”;
(3)創作山水畫是為了生產自然山水美的代用品;
(4)作為代用品的山水畫必需如實摹寫自然:“以形寫形,以色貌色”;
(5)欲如實摹寫自然不等於不進行藝術概括,而進行藝術概括的主要手段是掌握近大遠小的透視法則。著者能從哲學高度立論,把自然美的欣賞與山水畫的創作聯絡起來認識,從真與美的統一上認識山水畫的功能,在既真實又兼顧繪畫藝術表現特點上揭示山水畫再現自然的重要法則,因而具有較強的理論性與系統性,對後代山水畫創作與理論產生了久遠的影響。
王微,字景玄,山東臨沂人。少好學,通覽群書。通音樂,醫學,陰陽術數,能書善畫。雖曾被授予中書侍郎,贈祕書監,但亦不熱衷於仕宦,大半生過著隱士生活。尤愛山水。他的《敘畫》是寫給顏延之的一封書信,其中有一部涉及論畫,寫作時間在443~453年之間。
《敘畫》是一篇視山水畫為獨立畫科並重視山水畫抒情作用的山水畫論。全文基本內容包括以下幾點:
(1)繪畫並非僅僅靠技術的行為,它是同“易象”一樣來源於自然的偉大創造,在這一點上相同於書法;
(2)山水畫的作用決不等於以形象為符號的地圖,它可以克服眼見之景的侷限,以有限的形體生動地表現廣闊無垠的宇宙自然;
(3)充分發揮筆法的作用,取得“橫變縱化“的生動效果,這是“畫之致”;
(4)進一步運用神思,達到“神明降之”的境界,即充分發揮藝術想像力,才有“畫之情”。《敘畫》的寫作略晚於《畫山水序》,如果說前者對山水自然美與山水畫藝術美基本上是等量齊觀的話,那末後者則注意山水畫作為藝術創造的特點。在理論認識上把用於審美的山水畫同只有實用價值的以形象為說明手段的地圖,嚴格區別開來,並高度重視了山水畫創作中憑藉馳騁想像力的抒情特點,為中國山水畫抒情特點以及“意境”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畫品》與《續畫品》
中國傳統畫論中分等評論的體裁創始於南朝,謝赫的《畫品》(俗名《古畫品錄》)開其先,姚最《續畫品》(俗稱《續畫品錄》)踵其後,其後綿延不斷,成為定例。南朝畫品的出現,其體例既與漢魏以來按照九個品級評定和選拔人的制度有聯絡,其同時又與魏晉以來流行人物品評的風氣密切相關。畫品屬於評論性質,旨在品評畫家們繪畫藝術成就的優劣高下,但其物件是當代和前代的畫家與作品,客觀上反映了畫史發展概貌,故也具有很大的畫史資料的價值。
謝赫是由齊入樑的南朝畫家。曾在宮廷任職,善畫人物、仕女、兼善品評。他的《畫品》據考訂成書於樑大通四年(532)之後。現在流傳的版本都是明代刻本,分兩部分,第1部分為序,其中提出“六法”:“一、氣韻生動是也;二、骨法用筆是也;三、應物象形是也;四、隨類賦採是也;五、經營位置是也;六、傳移模寫是也”。第2部分為對古今畫家們畫藝成就的品評,共分六品,即以6個等級品評自三國曹不興以來畫家27人,因系後人輯錄而成,文字上難免脫誤。經用《歷代名畫記》對校,知原書所品評的畫家,尚應有顧景秀。對於謝赫“六法”的句讀與含義一直在研究中,各家看法未盡一致,但普遍認為“六法”是在顧愷之《論畫》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體系化的結果,是對以前繪畫實踐的全面總結,具有進步意義。謝赫提出的“六法”經唐代張彥遠的闡發,對歷代繪畫創作與理論探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姚最,字士會,生於樑,活動於北周和隋。博通經史,尤好著述,在北周任齊王憲府水曹參軍,入隋,為太子門大夫,遷蜀王府司馬,著有《樑後略》與《名書錄》。他的《續畫品》是賡續《畫品》之作。其寫作年代,至遲當在樑承聖元年(552)湘東王蕭繹稱帝之前,正當著者青年時代。《續畫品》書前的序言,陳述著者對繪畫及其理論研究的看法,主張“雖質沿古意,而文變今情”。即主張繪畫既要繼承傳統,又要與時更新。對於謝赫給顧愷之以較低評價,表示了強烈的不滿。正文由評述謝赫《畫品》成書後的20位畫家,包括3位外國畫家。品評的標準仍依“六法”,但不分品第,以湘東王置於首位,其對各家畫藝的褒貶則體現在行文中。《續畫品》的寫作不僅開創了至唐不衰的續寫《畫品》先例,而且在評述蕭賁畫藝時提出的“學不為人,自娛而已”之說,也對後代產生相當影響。
《述畫記》與《樑太清目》
中國最早的畫史與繪畫著錄也出現於南北朝時期。這時的畫史,受傳統史學重視記載歷史人物與歷史故事的影響,也與筆記雜著中記載故事軼聞的風氣有關。形成了編錄畫家生平簡況、擅長、作品與故事的體例特色,孫暢之《述畫記》便是這樣一部萌芽狀態的畫史。這時的著錄,主要是宮廷收藏繪畫的簡目,是在圖書目錄學影響下的產物,《樑太清目》即屬此類著述。
孫暢之是活動於南北朝時期的著述家,著述頗富,有《五經雜義》、《術藝略序》、《伎術錄》等。《述畫記》全書已佚,現代俞劍華所編的《中國畫論類編》,從《歷代名畫記》中輯錄出12條,而酈道元《水經注》中亦有2條遺文,從現知遺文考察,此書編錄了戰國至漢代的畫史故事以及漢、魏、晉和南齊的十幾名畫家的小傳資料,有述有評,材料繁簡不一,但多采自前人史書或筆記,實際上是一部編錄而成的帶有繪畫通史性質的著作,書中資料多被後代畫史編寫者輾轉引用。
《樑太清目》是記載樑代太清(547~549)年間宮廷藏畫的目錄,該書當亦編於此時,雖原書已佚,全書面貌及著錄條款不詳,但從唐代裴孝源《貞觀公私畫錄》所列畫目的註釋中仍可獲知該書的部分內容:記載了晉宋以來27名畫家的 100餘幅作品。它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處於雛形狀態的繪畫著錄,為了解樑代繪畫作品的流傳以及考察晉樑間的繪畫創作儲存了部分文獻史料。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繪畫史論著述因時代邈遠,相傳脫誤極多。但作為開創期的著作,不僅形成了中國畫論的特點,而且在中國繪畫史論的編寫上粗具體例,自成格局。其理論主張,編寫方法及所積累的繪畫史料與繪畫思想史料,都對後代產生了重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