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井通訊

[拼音]:bianjie gongyi

[英文]:knitting craft

以天然纖維和化學纖維紡線為原料,使用棒針或鉤針等工具進行的手工編結。

沿革

編結工藝由遠古時代的結網技術發展而來。公元前2000~前1500年,古埃及和北歐已有用類似結網技術編結成的衣裙。公元前7世紀,阿拉伯人中有一種框架編結工藝,即在圓形或長方形框架周圍釘上釘子,然後依次輪番在釘子上釦環打結,編成衣服和襪子。以後,框架逐漸被淘汰,改為直接以棒針編結。有的棒針,頂端有鉤子,後來發展成鉤針編結。在敘利亞古城多拉-歐羅普斯發現了公元 256年的編結殘片。在公元2~4世紀的哥普特人墓葬中,發現有編結的襪子。9世紀,編結技術由阿拉伯和非洲傳入西班牙,並逐漸傳遍歐洲。義大利和法國成為中世紀歐洲編結工藝的中心。16~17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佛羅倫薩的編結服裝十分著名。在英國都鐸王朝(Tudor,1485~1603)時期,宮廷成立專門工場,為貴族編結衣物。1509年,英國W.李發明了手工編織機,使編結成為一種家庭手工藝在世界各地流行。

據《後漢書》記載,中國漢代出現以五彩毛線編結而成的穗子,稱流蘇,用作車馬裝飾。宋代帝王祭服上飾有流蘇。明清兩代婦女的雲肩下緣飾有彩色流蘇,清代官吏冠帽上也飾有流蘇。19世紀中葉,歐洲的編結工藝傳入中國。約在清代道光二十二年(1842),英商在上海開辦博德榮絨線廠,在向市民推銷所生產的蜜蜂牌絨線時,附送絨線編結書刊,從此絨線編結在中國東南沿海城市中傳播開來。20世紀初,商務印書館出版由廣東籍華僑繆鳳華編著的《絨線編結》一書,是中國出版的最早的編結工藝專著。1928年,黃培英在上海小西門創辦培英編結傳習所。30年代起,中國各地毛紡廠商也聘請編結名藝人傳授工藝,廣播電臺還開設絨線編結講座。各種編結技法書籍相繼出版。上海編結名藝人黃培英、馮秋萍等在介紹歐美、日本編結技法的同時,創造了數百種富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新針法,以及各種新款式的編結服裝。1956年,上海市工藝美術研究室設立編結工藝專業研究組,專門從事編結工藝的研究和創新。上海還建立了編結工藝廠。編結工藝品成為中國工藝美術出口商品之一。

原料

分天然纖維和化學纖維兩大類。天然纖維紡線包括羊毛線、兔毛線、棉紗線、麻線等,具有不沾水、吸溼性強、手感柔軟等優點。化學纖維紡線包括用腈綸、維綸、滌綸、尼龍等材料製成的線,價格便宜,不易被蟲蛀,不易發黴,但耐熱性差,容易吸塵和產生靜電。還有用天然纖維和化學纖維混紡製成的各種混紡線,如毛腈線、毛粘線等。

種類

編結工藝主要有棒針編結、鉤針編結、民間結線、阿富汗針編結等4種。

棒針編結

以棒形或環形針為工具進行編結。棒形針用竹子、金屬、塑料等材料製成,有兩種:一種是兩端都呈尖形,4支為一組;一種是一端呈尖形,另一端為小圓球形,2支為一組。環形針是用光滑的尼龍繩將兩根短棒針連線起來,編結時呈環形。棒形針和環形針的粗細規格均用號數來分檔。號數越小,則針越粗。針的粗細不同,編結後的效果也不同。

棒針編結的形式有兩種。一種是用 2根棒針往復編結,形成片狀織物,稱平片編結,簡稱平編,一般用於編結衣片,然後縫合成衣。另一種是用4根或更多的棒形針以及環形針迴圈編結,形成筒狀織物,稱為圓筒編織,簡稱輪編。可以編結帽子、手套、襪子和套衫。

棒針編結的基本技法:左右手各執一根棒針,用右手小指扯線,右手食指掛線。將右針插入左針上的線孔,再將線繞於右針上並挑出線來,左針起配合作用。

棒針編結的針法有29種,其中基本針法有6種:

(1)起頭法,又稱起針法。是編結的第一道工序。起頭的方法很多,有的直接用毛線在棒針上繞線打結起頭;有的用鉤針協助棒針起頭;有的用輔助線起頭。

(2)下針,又稱正針。編結時右針交叉在左針的下方。

(3)上針,又稱反針。編結時右針交叉在左針的上方。

(4)加針,又稱放針。編結時用於加大織物幅面。加針方法有平加針法、洞加針法和無洞加針法等。

(5)減針,又稱收針。編結時用於減小織物的幅面。減針方法有並針法、撥收針法、平減針法等。

(6)收口法,又稱收邊法。是編結完畢時進行收尾的方法。有下針收口法、上下針收口法、羅紋邊收口法等。變換針法可形成不同的花樣。棒針編結的花樣多達2000餘種。這些花樣按造型分為幾何形和動植物形圖案;按質地分為實心花和鏤空花;按色彩分為單色花和多色花。

棒針編結以上海為主。棒針編結的服裝具有質地厚實、穿著暖和柔軟、彈性較強的特點,並日趨時裝化。品種有套衫、開襟衫、大衣、背心、圍巾、手套、襪子、帽子等。

鉤針編結

以鉤針為主要工具,花叉、菊花針為附屬工具進行編結。鉤針用金屬、象牙、竹子等材料製成,前端呈帶倒鉤的圓錐形。鉤針的粗細用號數表示,號數越大,針頭越細。竹子、象牙制的鉤針較粗,主要用於毛線的編結;金屬製的鉤針較細,主要用於花邊編結。花叉用金屬製成,由一根直杆和一根直角杆構成。二杆交叉處有螺絲,編結時可調節寬度形成各式圖案。菊花針用金屬製成,呈圓形,周圍有12根針,針的長度可以伸縮,用以製作菊花圖案。

鉤針編結形式有3種:

(1)平片鉤法。在編結物的正反兩面往復編結,每鉤一排,將織物反轉一次。用於編結裙片、衣片。

(2)筒狀鉤法。連續成圈,進行迴圈編結,形成筒狀織物。多用於編結不拼縫的統裙、嬰兒毛褲以及手套、襪子、帽子等。

(3)圓片鉤法。從中心向外加針,鉤成圓片。用於編結帽子和圓形裝飾織物。

鉤針編結的基本技法:用左手小指控制進線的鬆緊,左手大拇指捏住線頭一端,右手執鉤針在線上作挑、繞、轉、鉤、放等動作,進行編結。針法約有30多種,其中基本針法有5種:

(1)辮子針。又稱鎖針。是最主要的針法。鉤出的織物形狀如辮子,用於鉤針編結的起頭。

(2)短針。在鉤成的辮子上,向上加高一針辮子針的鉤法。用於編結底子。

(3)長針。在鉤成的辮子上,向上加高3針辮子針的鉤法。用於編結底子。

(4)狗牙針。在鉤成的辮子上或織物邊緣用辮子針和短針相結合,鉤出齒形。主要用於裝飾織物的邊緣。

(5)蜜棗針。在一行辮子針上將線拉長,鉤出棗子形。是一種小巧的花樣。多用於嬰兒服裝的裝飾。變換針法可形成不同的編結花樣。鉤針編結的花樣多達3000餘種。

鉤針編結以上海、山東、江蘇、吉林延邊等地為主,它原先是一種花邊編結,產品多以小件為主,如茶盤墊、沙發扶手、枕套等。上海編結藝人採用鉤針編結成時裝,具有質地輕柔、透空涼爽、富有裝飾性的特點。品種有披肩、開襟衫、無袖上衣、短裙、嬰兒服、女帽、手套、軟鞋,以及臺毯、靠墊、窗簾、床罩等。吉林延邊地區的朝鮮族人民擅長於鉤針編結。

民間結線

以絲線、棉線為材料,不用工具,經手工編結為花色線結,然後製成流蘇、手提包、檯布等品種。其中流蘇是傳統品種,有排鬚和纓子兩種。排鬚的穗子較短,排列成行,如同鬍鬚,多用於檯布、窗簾、床罩、燈罩、圍巾、帳慢、旗幟、燈綵的邊緣裝飾。纓子的穗子較長,紮成一束,用於刀劍鞘柄、旗杆的裝飾。

流蘇還可用於服飾,但僅在某些農村、少數民族地區有綴飾流蘇的傳統。蘇州農村婦女在圍腰處常綴以絲線流蘇。西南地區壯族、黎族婦女的頭巾和瑤族、土家族婦女的圍腰也常綴以流蘇。在傳統戲劇服裝和道具上,流蘇應用較多。

阿富汗針編結

以一端帶鉤的棒針為工具,進針時如棒針,向前編結,退針時如鉤針,向後鉤線。流行於日本和香港等地區。主要有服裝、室內陳設品、小件物品等 3類。服裝包括各式男裝、女裝和童裝。有大衣、套衫、開襟衫、背心、連衣裙、短裙等。室內陳設品包括檯布、床罩、枕套、燈罩、窗簾、靠墊、茶墊等。小件物品包括帽子、手套、披肩、圍腰、圍巾、襪子、軟鞋、手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