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技術教育

[拼音]:shiji gongzi

[英文]:real wages

名義工資的對稱。指工人得到的貨幣工資所能實際買到的生活資料和支付的服務(其中包括房租、水電、交通、服務等各項支出)的數量。實際工資是反映工人實際生活水平的一個重要標誌。

資本主義社會一般實行貨幣工資,工人得到工資後用貨幣去購買各種生活資料和支付服務費用。在通貨膨脹、貨幣貶值的情況下,即使工人得到的貨幣工資數量不變,也會出現實際生活水平的下降。因為,用同量貨幣已經換不到同量的生活資料和服務,甚至在貨幣工資上升時,如果貨幣工資增長速度慢於物價上漲的速度,同樣會出現工人實際生活水平的下降。所以,在考察資本主義社會工人的實際生活水平時,不能只看工人所得貨幣工資的多少,還要看工人所得貨幣工資實際能夠換到多少生活資料和服務。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工人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數量和範圍不斷擴大,但由於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相同的生活資料,甚至數量更多、範圍更廣的生活資料,所包含的勞動時間反而減少,使勞動力價值下降,從而資本主義才會有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這樣,勞動力價值下降的趨勢,同工人的實際生活水平的上升可能同時發生,因為相同的價值可以包括更多的使用價值。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當生產過剩危機爆發時,或者長期陷於經濟停滯時,貨幣工資被迫降低,實際工資甚至出現下降的趨勢。資本家為了榨取更多的剩餘價值,總是盡力壓低工人的工資,使它降低到勞動力的價值以下,工人階級為了保持已經達到的實際生活水平,總是不懈地同資產階級進行鬥爭。工人實際工資從而實際生活水平的升降,最終取決於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鬥爭。但是,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工人應當摒棄‘做一天公平的工作,得一天公平的工資!’這種保守的格言,而要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革命的口號:‘消滅僱傭勞動制度’!”(《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20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