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甘寧晉綏聯防軍

[拼音]:Puning Si

[英文]:Puning Monastery

中國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外的喇嘛寺。建於清乾隆二十至二十三年(1755~1758)。寺分前後兩部分,前部兩進院,有殿宇7座,是明清典型佛寺形制;後部順地形砌高達9米的花岡石牆臺,上面佈置7組27座建築。據寺中碑文記載,後部建築模仿西藏桑鳶寺(三摩耶寺),是按照佛經描繪的宇宙影象佈局的。中心大乘之閣是佛的駐地,名須彌山,又是一個曼荼羅(諸神所居住),兩側有象徵日、月的2層臺殿;南北東西各有1座 2層臺殿,分別為梯形、方形、月牙形和橢圓形,象徵四大部洲;每1臺殿又各附2座白臺,象徵八小部洲。四角置紅、綠、白、黑4色喇嘛塔,象徵佛的四智。外面兩重弧形圍牆,名大、小鐵圍山,象徵宇宙的邊界。總體構圖合乎形式美法則。以大乘之閣為中心,大、小鐵圍山均為正圓之半,如接成圓形,再在其中按井字形對稱劃分,則每一空間內有1座殿宇;四大部洲中心也正在一個圓弧上。大乘之閣通高36.75米,3層,為中部貫通,周圍迴廊的都綱式形制。上有5頂,象徵須彌山5峰;7層不同高度的屋簷,象徵須彌山下7層山。閣中心置千手千眼觀音像,通高22.23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木雕像,造型優美端莊,但兩側的善才、龍女像水平不高。普寧寺利用山地佈置建築,主體形象突出;大乘之閣比例嚴謹,造型莊重,結構服從形式要求,並將蒙、藏地區的都綱式空間與傳統樓閣很好地加以結合,造型富有創造性。各個臺殿、喇嘛塔形式多樣,色彩絢麗,還融合了一些蒙、藏建築手法,它們都按照形式美的構圖法則統一佈局,既多樣又和諧。

參考文章

普寧寺的簡單介紹建築與名勝普寧寺名稱的由來中國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