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真篇

[拼音]:Yuenan Kang Fa Zhanzheng

[英文]:Vietnames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France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越南人民反對法國恢復殖民統治的民族解放戰爭。1945年8月日本投降,越南人民舉行總起義。9月2日,越南民主共和國成立。根據波茨坦會議達成的協議,英軍和中國軍隊分別進駐北緯16度線南、北接受日軍投降。法國為恢復其殖民統治,在英軍庇護下派遣遠征軍重返印度支那。23日,法軍在西貢武裝挑釁,南方人民奮起抵抗,揭開戰爭序幕。1946年12月20日,胡志明主席號召全國抗戰,戰爭全面爆發。戰爭初期,法軍投入10萬人兵力,自1950年起得到美國大量援助,1954年春,兵力增至48萬人(含傀儡軍33.4萬人)。越南採取長期抗戰的方針,廣泛開展游擊戰爭,軍隊總數從 8萬人發展到33萬人。戰爭過程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防禦階段(1946.12~1947.12)

法軍採取速戰速決方針,從河內、海防等城市向周圍地區進攻,逐步控制紅河三角洲地區;同時在峴港登陸,進攻廣治、順化,完成對南、北方的分割。越軍以部分兵力實施陣地防禦,主力撤往農村建立遊擊根據地。1947年9月,法軍進攻越西北地區,佔和平、山西、義路後,沿鐵路進佔老街,切斷越北山區與平原地區的聯絡。10月7日,法軍發動冬季攻勢,企圖殲越軍主力于越北山區。越軍以誘敵深入、分割圍殲的戰法,於12月23日粉碎法軍進攻,取得越北戰役的勝利。

相持階段(1947.12~1950.12)

法軍改取“以越制越,以戰養戰”的方針,對佔領區進行“綏靖”,對解放區加緊蠶食和掃蕩。1949年,扶持前皇帝保大建立“越南國”,組建傀儡軍對越軍作戰。越軍以營、連為單位深入敵後開展游擊戰,發展正規軍、地方軍、民兵游擊隊三結合武裝力量體制,並組建機動部隊實施運動戰。1950年秋冬,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力支援下,對中越邊界地區首次發動進攻戰役,殲滅大量法軍,解放高平、諒山等城市,使解放區與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連成一片,扭轉了戰局。

反攻階段 (1950.12~1954.7)

為控制北部戰場主動權,越軍大力開展運動戰,先後發起中游、和平、西北等區域性性反攻戰役,並協同寮國巴特寮解放軍取得上寮戰役的勝利。在其他戰場上,游擊戰出現蓬勃發展新局面。1953年秋,法軍在美國支援下推行“納瓦爾計劃”,企圖在18個月內消滅越軍主力。11月20日,法軍使用空降兵攻佔越西北重鎮奠邊府。1953~1954年冬春,越軍在越西北和西原地區發起戰略反攻,並配合寮國巴特寮和柬埔寨統一陣線解放軍,解放中、下寮和柬埔寨東北地區,打通縱貫印度支那南、北戰場的戰略交通線。1954年3月13日,對駐守奠邊府的法軍發起進攻,經55天激戰,於5月7日攻佔法軍指揮部,生俘守軍司令C.de卡斯特里准將,共殲法軍1.6萬餘人(俘1.5萬餘人)。奠邊府戰役的勝利,對於1954年7月21日日內瓦會議做出恢復印度支那和平的決議,具有決定性意義。

越南抗法戰爭是一場軍事鬥爭與政治鬥爭、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相配合,由游擊戰發展到運動戰並輔以部分攻堅戰的人民戰爭。掃蕩和反掃蕩是敵後戰場的主要鬥爭形式。戰爭期間,越南人民在中國人民的巨大支援和寮國、柬埔寨人民的密切配合、世界各國人民的有力聲援下,殲滅法軍14萬多人,解放了越南北方,結束了法國在越南的殖民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