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歌劇院
[拼音]:diaohuan
[英文]:rings
男子競技體操專案之一。吊環中的一些動作與中國民間流行的皮條中的某些動作類似。近代吊環運動起源於法國,後傳到義大利和德國。早期的吊環動作,只有懸垂、支撐和擺盪。一直到20世紀50年代,有些國家還把練習擺蕩吊環作為體操運動員的初期訓練內容。19世紀末,靜止吊環成為男子專用器械,1896年被列為國際比賽專案。吊環的成套動作由各種擺動、用力動作和靜止姿勢組成。所有的靜止姿勢都要求停兩秒鐘。全套動作應包括用力慢起和擺動的兩種倒立。運動員在完成全套動作時,吊環應保持靜止,不能擺盪(圖1)。
初期的吊環比賽是力量的比賽。規定動作和自選動作中包括大量的靜止用力動作。獲得1936年第11屆奧運會弔環冠軍的捷克運動員A.胡杰克,在自選動作中就包括下列靜止用力動作:直角懸垂直臂壓上成直角十字、壓上成支撐,直臂挺身慢起成手倒立,倒十字,落下成十字支撐。50年代吊環的世界冠軍為蘇聯運動員А.В.阿扎良和日本運動員相原信行所保持。中國體操運動員在這個專案上也有較高水平。多次獲全國吊環冠軍的江蘇運動員阮國良的自選動作就包括了慢翻上成十字支撐,直臂壓上成直角支撐,直體前回環成手倒立,向後大回環,向左和向右的側十字支撐和後空翻轉體360°下等動作。在1965年的全國體操比賽中,全能冠軍廖潤甜就完成了直臂向前、向後大回環動作。60年代後期,日本運動員大力發展了吊環的直臂大回環技術,改變了吊環以靜力動作為主的趨勢。進入70年代,運動員使用的護掌有了革新,體操規則也有了變動,即靜止用力動作不能超過全套自選動作一半、靜止時間不超過2秒, 這些變動進一步促進了擺動動作的發展。各種空翻2周並轉體型別動作的出現,加大了下法的難度。在這段時間裡,用力動作有所減少。70年代後期,用力動作在成套動作中又有所增加。1980年世界盃比賽中,中國選手黃玉斌以獨創的翻上成水平支撐、各種準確的大擺動作和穩健的下法,與蘇聯運動員Б.馬庫茨並列為吊環冠軍。1981年第1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上,李寧獲吊環冠軍。同年,在第21屆世界體操錦標賽上,黃玉斌奪得吊環亞軍,童非得第4名。
正式比賽用的吊環有具體規格要求(圖2)。吊環運動的基本動作有擺動、屈伸、轉肩、迴環和靜止用力等。由於支點是活動的,因此所有動作都要靠兩臂的分開和夾攏來完成,對肩帶肌肉特別是對內收肌力量的增強作用顯著。(見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