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檢索語言

[拼音]:Liangshan Yizu nulizhi

[英文]:slave-owning system of the Yi nationality in Liangshan

1956年以前在中國四川、雲南兩省交界處大小涼山彝族聚居區記憶體在的奴隸制度。彝族是中國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之一,在18世紀中葉以前,大部分已逐步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唯在四川南部與雲南毗連的大小涼山的彝族,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奴隸制等級關係形態仍然保留下來。

涼山彝族以經營農業為主,養畜為輔,漁獵不佔重要地位。不少農具還是木質,鐵器靠外區輸入,耕作粗放。社會分工不發達,手工業沒有與農業分離,本民族市場與商人階級尚未形成。

社會等級結構

涼山彝族社會劃分為茲莫、諾合、曲諾、阿加、呷西五個等級。茲莫和諾合是不同等第的世襲貴族。茲莫是受過封建王朝冊封的世襲土官(土司、土目),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他們直接的統治區只佔涼山彝族地區的1/10。諾合,漢語稱黑彝,自認是彝族主體。據1959年調查,茲莫、諾合共佔總人口的7%。他們絕大多數為奴隸主,佔有大量奴隸、被保護民、土地、牲畜、工具等。極少數經濟地位下降,但等級特權仍然保留。

曲諾,漢語稱白彝,人數最多,約佔總人口50%。大部分世代相傳,並分化成家族,亦有由阿加贖身上升、尚未形成家族的。曲諾一般佔有土地,擁有獨立的家庭經濟,可以佔有娃子(奴隸);但他們必須認諾合或茲莫為主子,這種關係不以是否租種主子土地為轉移,而是直接的人身隸屬,不能遷離主子轄區,需承擔隸屬性負擔。主子可將曲諾轉讓,甚至藉口殺害。貧困的曲諾可下降為阿加或呷西,亦有少數可上升為奴隸主,但不能改變對主子的人身隸屬關係。

阿加意為“門裡門外”,漢語稱安家娃子,約佔總人口的33%,多由呷西婚配後轉化而來。他們為主子服農業勞役,亦由主子分給小塊耕食地;他們有自己的簡陋居室,可積累微薄財產,極少數積累較多亦可上升為奴隸主,但人身完全屬於主子。有彝根和非彝根之別,彝根受到較緩和的待遇,非彝根則可被折賣,下降為呷西,或毋需有任何藉口即被殺害。

呷西意為“火塘旁的手腳”,漢語稱鍋莊娃子,約佔總人口的10%,大部分是被俘、買來或從阿加中抽出來的單身男女。他們處於彝族社會最低層,住在主子家中,從事生產和家務勞動,生產物全歸主子所有。其人身可被任何較高等級的成員佔有,亦分為彝根和非彝根,後者可被任意買賣屠殺。部分呷西可積蓄私房,但須接受主子的支配或代管。

統治和剝削形式

涼山彝族在歷史上沒有形成過統一政權,奴隸主階級主要依靠分立的土司衙門和黑彝(諾合)氏族首領(頭人)對奴隸群眾進行分割統治。敵對家族、部落之間的械鬥頻繁,也時有反抗外圍漢族統治者的鬥爭,戰俘成為奴隸主獲取奴隸的重要來源。在土地所有制上,涼山彝族有自己的特點。貴族佔有絕大部分土地,而占人口半數的曲諾也佔有部分土地,並普遍存在土地買賣和典當。貴族除將半數以上耕地留下自營,役使呷西和剝削曲諾、阿加的勞役外,也撥給阿加一些耕食地,還有部分土地出租,收取實物地租。不過在整個生產關係中,人身隸屬和奴隸勞動是主要的。1956~1958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涼山地區實行民主改革,奴隸制被徹底廢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