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萊卡

[拼音]:shuizu

[英文]:Sui nationality

中國的少數民族。(見彩圖)自稱“海水”,意為水人。主要聚居在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其餘分佈在貴州的荔波、獨山、都勻、榕江、從江等縣及廣西的融安、南丹、環江、河池等縣。人口為286487人(1982)。使用水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過去曾有一種古老的雛形文字,稱為“水書”,約有300多字,多象形字、會意字和採用漢字或改變漢字筆畫寫法採取倒寫、反寫等形式。“水書”多為巫師在宗教迷信活動中使用,廣大水族人民都不認識。水族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通用漢文。

族源及歷史發展

從有關史籍記載以及語言、文化特徵等方面考察,水族源於古代“百越”(見越)族系,是由秦漢時期西甌中的一支發展演變而來,唐宋時與壯侗語族諸民族統稱為“僚”,明清時稱“水”。北宋時,水族已定居於龍江上游和都柳江上游之間一帶地區(即今三都水族自治縣及毗連的荔波、環江等地),當時稱為“撫水州”。這一地區包括水族在內的少數民族居住在田洞間者,“種稻似湖湘”,“亦種水田、採魚”,其“保聚山險者,雖有畲田,收谷粟甚少,但以藥箭射生取鳥獸,盡即徙他處,無羊、馬、桑、柘”(《宋史·撫水州傳》),生產發展極不平衡。酋長居住的地方設有“樓屋戰棚”,並以竹柵護衛。社會內部已分化為貴族和平民兩個階級。蒙氏世為首領,形成一相當強大的政治勢力,曾不斷與宋王朝發生武裝衝突,但在社會基層組織的“洞”或“寨”內,仍保留著較濃厚的農村公社色彩。元至元二十年(1283),四川行省參政曲立吉司以武力征服貴州南部“九溪十八洞”,分封少數民族首領為世襲土官,通過他們來統治當地水族和其他各族。不久,都柳江上游的爛土、陳蒙等處長官司要求內屬,改為陳蒙、合江州,規定按期向封建王朝納貢丹砂、雄黃以及馬匹、雨氈等物。明洪武間復長官司,隸都勻府。清置三腳州。1914年改三腳州為三合縣,後改稱三都縣。

在荔波水族地區,宋置荔波峒,後改稱州,同時保留一些長官司建制。明初,封建王朝用武力裁撤了荔波州的蒙、雷、皮三姓土司,分置三個巡檢司,限制其職權,作為改土歸流的過渡形式。清置荔波縣,對水族地區進行直接統治。清朝直接統治水族地區後,漢族移民也隨著大批遷入,促進了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農業生產技術和水利設施以及家庭紡織等手工業有了顯著的發展,農村初級市場和較大的集鎮相繼形成,封建領主經濟逐漸向地主經濟轉化,至清代中葉,農村中出現了擁有千畝田地的大地主。

19世紀後期,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深入黔南,與當地封建勢力互相勾結,任意欺壓群眾。洋紗、洋布的輸入,使一向暢銷的“水家布”生產受到打擊,農村自然經濟遭受破壞。辛亥革命後,地方軍閥連年混戰,反動政府橫徵暴斂。建國前,占人口10%的地主、富農佔有近半數的土地。在帝國主義侵略和封建地主、官僚資產階級的重重壓榨下,農村破產,工商凋敞,廣大勞動人民過著吃蕨根、蓋秧被的悲慘生活。

反帝反封建鬥爭

為了反抗歷代反動統治階級的壓迫,水族人民進行過多次英勇的鬥爭。早在北宋時,包括水族先民在內的“撫水州”僚人就曾掀起過多次反抗宋朝壓迫剝削的武裝起義,以大中祥符九年(1016)的反飢餓武裝暴動為最著名。1855年在太平天國革命影響下,潘新簡領導水族人民在今三都縣九阡地方舉行武裝起義,參加者以水族為主,人數達萬人之多。起義爆發後,他們隨即聯合古州“七十二寨”的苗族、侗族起義軍圍攻荔波縣城,一舉擊潰清軍五個營,聲勢大震。1858年至1866年,水族、布依族、苗族起義軍與太平軍石達開部互相配合,在黔南地區開展了英勇鬥爭。此外,水族人民還參加布依族羅光明領導的上江農民起義和苗族領袖張秀眉領導的農民起義,前後堅持鬥爭達18年之久。

水族人民的優秀兒子鄧恩銘,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1921年,他出席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山東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過英勇不屈的鬥爭,並曾兩次回貴州,對水族地區的革命鬥爭有一定影響。1931年光榮犧牲。1930年,廣西左右江紅軍全力北上,途經水族地區,宣傳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綱領,組織群眾進行反壓迫反剝削鬥爭,播下了革命火種。1944年,日本侵略軍侵入黔南,水族人民自動拿起武器,在九阡地區一舉殲滅日寇100餘人。

文化和風俗習慣

水族的文學藝術豐富多彩。民間流傳著各種形式的詩歌、 故事、 傳說、寓言以及剪紙、刺繡、印染等工藝美術。民歌內容廣泛,形式多樣。人們善於用詩歌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銅鼓是水族傳統的樂器,每逢喜慶節日都跳銅鼓舞助興。

水族的歷法,與夏曆基本一致,不同的是水歷以夏曆八月為歲末,九月為歲首。從八月底至十月初的4個亥日都是“端” 節日子,是水族最隆重的節日。 水語稱“藉端”,相當於漢族過春節。節日期間舉行賽馬及跳銅鼓舞、蘆笙舞等活動,並舉行盛大的宴會。部分水族過“卯”節,即以9月卯日為節日。(見彩圖)

水族村寨一般由有血緣關係的同姓組成。房屋建築多系木質結構。歷史上為“幹欄”式樓房,今平房佔多數。家庭為一夫一妻制父系小家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青年男女的婚姻多由父母包辦。結婚時新郎不迎親,請幾位未婚青年代迎。新娘撐傘步行到男家,不舉行儀式。歡宴賓客後,新娘於當天或次日返回孃家,一般經過半年後,才到夫家長住。

水族男女都喜歡穿青、藍兩色服裝。男子穿大襟長、短衫,用青布包頭。婦女上身通常穿藍布大襟無領半長衫,胸前圍一塊刺有茨藜花紋的圍兜,下身著青布長褲。婦女衣褲四周鑲有花邊。

水族過去信仰多神,相信萬物有靈(見原始宗教)。以“六一公”、“六甲公”為正神,相傳為“水書”的創造者。凡遇生死、 疾病、 災荒都要請鬼師占卜唸經、殺牲祭鬼神,以魚祭為特點。卜法主要有雞蛋卜。水族古代有石棺墓,其棺槨形似“幹欄”,周圍雕刻銅鼓及各種花紋,頗具有民族特點。清末,曾傳入天主教,但信教者為數很少。

建國後的變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水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完成了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1957年建立三都水族自治縣。在國家大力幫助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取得了顯著成就。1981年,農田灌溉面積比建國前擴大了3倍,糧食產量增長兩倍多。工業從無到有,建起了採煤、電力、電機以及農副產品加工工業,培養了一批水族及其他少數民族工人。建國前水族地區交通閉塞,行路艱難,運輸全靠人背馬馱;建國後,疏浚了都柳江航道,江上修建了大橋,在三都水族自治縣修築了長250公里的公路,山巒疊障的大山區通了汽車。文教衛生事業蓬勃發展,建國前三都縣只有23所小學和1所中學,現已發展到400多所小學和11所中學,在校學生增長11倍。本民族的科技人員已逐步成長。建國前水族地區的瘧疾發病率高達總人口的80%,現已基本上得到了控制。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昔日貧困落後的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

參考文章

龍魚飼養寶典之水族箱溫控設施的選擇水產/漁業三都水族自治縣(SanduShuizuZizhixian)中國地理水族箱的使用有何注意事項?常識如何在水族箱內繁殖金菠蘿果樹園藝開水族店管理觀賞魚和疾病防治水產/漁業水族箱鋪設底砂飼養龍魚的優點與缺點水產/漁業三都水族自治縣(Sandu Shuizu Zizhixian)的由來中國地理觀賞魚水族箱照明燈的安裝水產/漁業三都水族自治縣的建制沿革專項地理羅漢魚飼養所需的水族箱裝置目錄水產/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