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Chahetaiwen

[英文]:Chagatay script

從中世紀到20世紀20年代拼寫東突厥古典文學語言的一種阿拉伯字母系統的拼音文字。除通行於中國新疆和中亞外,莫臥兒王國和埃及也曾使用過。察合臺一詞源於以成吉思汗(1162~1227)的次子的名字取名的察合臺(?~ 1242)汗國。始用於重建其汗國的察合臺後裔都畦汗時期(1274~1306)。語文學上指察合臺汗國的突厥人及突厥化的蒙古人使用的書面語言;在帖木兒 (Timūr-i-lang 1336~1405 )統治時期得到發展,並在相當程度上作為其汗國交際語基礎的突厥文學語言。察合臺文即察合臺語的書面形式。

對察合臺語的定義和分期,突厥語言學家尚無一致看法。有人認為,回鶻文學語言在受伊斯蘭文化影響前就已相當發達,是察合臺語的基礎。20世紀30~60年代,一部分學者用“老烏茲別克語”一詞代替察合臺語,並把它擴充套件到察合臺語以前的中亞突厥書面語發展的各個時期。一般認為,8~9世紀的回鶻語延續到黑汗王朝(10世紀下半葉至13世紀初)時,稱作哈喀尼耶語(喀什噶爾語)。13世紀以後,分化為 3支,其中一支是在回鶻-葛邏祿語基礎上吸收西突厥語某些成分發展起來的東支(維吾爾、烏茲別克等語言),在帖木兒時期被稱作察合臺語。直到19世紀末,是維吾爾、烏孜別克、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塔爾等民族的共同書面語。

察合臺文有28~32個字母。有的字母專用於拼寫阿拉伯 -波斯語源的詞。詞中的母音往往省略。有些子音用發音近似重複的2~4個阿拉伯字母拼寫,有個別的雙字母及清濁音混用字母,有幾個母音用同一個字母(單字母或雙字母)表示,或一個字母在不同音節中既表示母音又表示子音的觀象。有些子音字母在阿拉伯文中發音近似,字形不同,但在察合臺文中發音相同。除字母外,還有輔助符號。字母分詞首、詞中、詞末、單獨等形式。從右至左橫書。阿拉伯 -波斯語源的詞,依阿拉伯 -波斯文正字法拼寫;一部分維吾爾語固有詞受阿拉伯 -波斯文正字法及回鶻文書寫傳統影響,其音節僅由子音構成。詞幹與某些字尾不連寫,正字法遵循形態學原則。察合臺文具有超方言的性質。其作品在歷史上從小亞細亞直至阿爾泰、印度(莫臥兒王朝)使用突厥語的民族中廣為流傳。察合臺文獻,除較晚的鉛印本外,多用阿拉伯字母的"納斯塔裡克體"(正體字)傳抄 (見彩圖)。現代維吾爾文是察合臺文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