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羅馬式摔跤

[拼音]:Lusuo

[英文]: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

法國啟蒙運動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學家、文學家。原籍巴黎, 生於日內瓦。父親是鐘錶匠。 盧梭12歲習雕刻,因不堪其師打罰,出走巴黎、里昂等地。後在侯爵府邸服役,曾以演奏音樂為生,也作過法國駐威尼斯公使的隨員。他在流浪中讀了 J.洛克、 G.W.萊布尼茨、R.笛卡兒等英、法、德著名哲學家的著作,自習了數學、史地、天文、生理、解剖等科學知識,還掌握了拉丁語。他旅居巴黎時,又結識了哲學家D.狄德羅、┵.B.de孔迪拉克,參加撰寫《百科全書》,受到進步思想的啟發。

盧梭痛恨封建社會。1749年,第戎學院徵文,題為《科學和藝術的進步對於道德的影響》。盧梭為文應徵,痛斥了封建社會及其文化。該文列為首選。1753年,該學院又行徵文,盧梭以《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應徵,文中揭穿了社會不平等根源在於私有制度。從此盧梭專力著述。1761年出版《新愛洛綺絲》,1762年出版《民約論》和《愛彌兒》,後又撰成《懺悔錄》(1782),都有很大影響。因《愛彌兒》揭露教會罪行,政府當局立即下令焚燬,並要逮捕作者。盧梭被迫奔赴瑞士、普魯士和英國。1770年返回巴黎。1778年逝世。

盧梭作為法國啟蒙思想家,所反映的是當時“第三等級”中的中小資產階級的願望和要求。他的思想是唯心主義的,認為人皆秉賦善性,如果順任天性發展,罪惡就可消滅,社會就可得救。他認為在原始社會中,人性自由發展,人人得享自由、平等。後來私有制度產生,壓迫現象出現,善良天性無從保持,邪惡便籠罩人間。他呼籲社會和個人都“歸於自然”。盧梭富於革命激情,也有小資產階級的侷限性。他雖知私有制是不平等的起源,卻不主張廢除私有制,這是自相矛盾的。

盧梭的教育理論同樣以“歸於自然”為依據。他的教育代表作《愛彌兒》開宗明義便說:“上帝創造的一切都是善的,而人濫於作為,便變為醜惡的。”他痛斥當時的教育戕害人性,使人成為“文明”的犧牲品。他說:“我們且以天性的最初的衝動永遠是正當的,作為顛撲不破的原則。”他又說:“要以天性為師,而不以人為師”,要成為“天性所造成的人,而非人所造成的人。”這就形成教育史上的自然主義。《愛彌兒》論證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人,抨擊造就王公貴族和達官顯宦的封建教育,對於當時以培養公民為教育理想的觀點,也予以抨擊。他認為自然不製造王侯和士紳,培養貴族和顯宦是違反天性的;人人應該按天性而生活,而公民的一切卻是由社會決定的。在盧梭心目中,自然人是身心調和發達的人,既有農夫或運動員的身手,又有哲學家的頭腦,因而身體健康,感覺靈敏,理性發達,良心暢旺,還具有從事勞動以維持生計的本領。盧梭設想的愛彌兒就是自然人,是自然主義教育培養的新型人物,實質上是資本主義教育培養的模特兒。

自然主義要求教育要適應受教育者的身心發育。因為“在萬物中,人類有人類的地位,在人生中,兒童有兒童的地位。必須把人當人看待,把兒童當兒童看待”。盧梭將受教育者的身心成長分為4期:

(1)由初生到2.5歲是嬰兒期,身體軟弱,教育應以養護身體為主。

(2)2.5~12歲是兒童期,感覺發達,教育應以身體鍛鍊和感官訓練為主。

(3)12~15歲是青年期,理性開始發達,教育以知識教育為主。

(4)15~20歲是青春期,已意識到社會關係,是實施性教育、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時期。盧梭認為教育既須適應受教育者身心成熟的階段,還須適應眾多受教育者的個性差異和兩性差異,這一主張對心理科學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盧梭對教育內容和方法,也提出了改革方案。在身體養護鍛鍊方面,盧梭既反對把身心對立起來,把身體當作心靈的桎梏,以致流為禁慾主義;又反對嬌生慣養,以致流為溺愛放縱。在感覺訓練方面,他強調感覺是知識的門戶,強調通過訓練而使之發達。在智育方面,盧稜反對古典主義的教學內容和教條主義教學方法。他主張讓兒童通過實際活動及接觸事物,從觀察與探索中,受到啟發誘導,獲得真實的知識。他反對教師把兒童當學者看待,一味注入灌輸和強迫呆讀死記。他痛恨書本教育,認為兒童到 12歲尚不知書籍是什麼,不要緊, 等到青年期再讀書求學,教以各種知識。在德育方面,他反對教師把兒童當道德家看待,空洞地進行道德說教;反對把兒童當神學家看待,講求禮儀和教義傳誦。他要求通過培養善良習行來培養善良品德;利用自然懲戒來改正兒童的過失;從正義行動中,鍛鍊對罪惡社會進行鬥爭的意志;還要養成兒童對神的內心虔信,不流為盲目信從。

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對婦女教育的看法過於偏頗,他認為女子的天賦低於男子,女子教育應以培養賢妻良母為目標。婦女不能妄想作學者或社會活動家,而應擅長治家之道和講求貞潔的婦德。

盧梭批判封建教育的功績是巨大的。以後J.H.裴斯泰洛齊、I.康德、J.B.巴澤多、J.杜威等瑞士、德、美的教育家、哲學家,都深受盧梭理論的啟發;近世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學的發展,也受到盧梭思想的影響。但盧梭的教育理論存在著偏激性。他的性善論並不科學,因為天性只是身心發展的潛能,教育不能片面地順應人的本能,而應依據受教育的年齡特徵和個性特徵,誘導他們向社會需要的方向成長。盧梭雖反對把培養公民作為教育目標,但在1755年所寫的《論政治經濟學》和1772年為波蘭政府所擬的振興規劃中,卻主張政府必須進行公民教育。盧梭思想上的矛盾,正反映了教育必須以兒童為出發點和以社會為歸結點;在歐洲民族國家形成和發達時期不注重培養公民,乃是教育上的烏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