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洞溝遺址

[拼音]:Lusuo

[英文]: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

法國思想家、文學家。1712年6月28日生在日內瓦。祖籍法國,信仰新教。出生不久,母親去世,父親是耽於幻想的鐘表匠。盧梭自幼同他父親一道閱讀,對小說發生濃厚的興趣。15歲開始當學徒,因不堪忍受粗暴的待遇,很快就外出流浪。後改信天主教,為德·瓦朗夫人收留。曾幾次出走,到過巴黎,因不願當奴僕,又返回德·瓦朗夫人處。1732年以後,他過了一段相當平靜的生活,有機會彌補學業上的缺陷,系統地學習了歷史、地理、天文、物理、化學、音樂和拉丁文,並接受了伏爾泰哲學思想的影響。

1741年,他帶著一種新的音樂記譜法前往巴黎,但從法蘭西學院只得到口頭上的鼓勵。他在巴黎以教授音樂和給貴婦人充當祕書為生。1743年謀得駐義大利使館祕書的職位,不久又被愚昧專斷的大使趕回巴黎。他應友人狄德羅之約,為《百科全書》撰寫音樂方面的文稿。1749年10月在狄德羅的鼓勵下,應第戎學院的徵文,以論文《論科學與藝術》中選,蜚聲法國。在這篇論文中,他斷然否定了科學和藝術,認為“人生來是善良和幸福的;是文明腐蝕了他,毀了他最初的幸福”。他盛讚勞動人民的樸實自然。

1755年,第戎學院再次徵文,題目是《什麼是人類不平等的起源,人類不平等是否為自然法則所允許?》。盧梭以《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應徵,文中把原始社會當作黃金時代加以描繪,歌頌人類的自然狀態,指出人類不平等起源於私有觀念的產生和私有財產的出現。他對封建專制和暴政進行了批判,並且提出了以暴力推翻暴力的主張。論文沒有中選,但這篇論文的發表最後確立了盧梭的聲譽。

從1756到1762年,盧梭隱居在巴黎近郊的蒙莫朗西森林附近。在此期間,他發表了《致達朗貝論戲劇書》(1758);他的《新愛洛綺絲》(1761)、《民約論》(1762) 和《愛彌兒》(1762)也先後出版。

《新愛洛綺絲》是一部書信體小說,寫一對青年的戀愛悲劇。平民知識分子聖普樂在貴族家擔任教師,與他的學生、貴族小姐朱麗發生戀情,受到朱麗父親的阻撓,釀成悲劇。封建等級制度成了他們不幸的根源。盧梭站在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立場上,批判了以門當戶對的階級偏見為基礎的封建婚姻,提出了以真實自然的感情為基礎的婚姻理想,並對封建等級制度發出了強烈的抗議。作劈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3/310027.html' target='_blank' >廢鋼碌男睦礱櫳矗榫敖蝗詰拿覽銎攏昧宋奘琳叩腦奚汀Ⅻ/p>

《民約論》是一部政治理論著作,它批判了強者自有特權、奴役天生合理之類的封建法權觀念,認為只有全體社會成員的約定即“民約”,“才可以成為人間一切合法權威的基礎”,因而,國家只應該是自由的人民所訂立的社會契約的產物,也就是全體社會成員民主協商的結果。這部論著對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很大,成為雅各賓黨人的政治綱領,其中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主權在民的思想都寫進了《人權宣言》中。後來美國的《獨立宣言》也體現了這部著作的精神和理想。《愛彌兒》是一部討論教育問題的哲理小說,書中描寫一個人從出生到結婚、進入社會受教育的全過程。他認為教育能恢復人的天性。他提出教育要“順乎天性”,讓人的本性避免社會偏見和惡習的影響而得到自然的發展。盧梭教育思想中的許多觀點至今仍有影響。《愛彌兒》出版後,政府當局立即下令焚燬,並要逮捕作者。

於是盧梭被迫逃往瑞士,又從瑞士逃到普魯士的屬地莫捷。教會發表文告宣佈盧梭是上帝的敵人,他又不得不流亡到聖皮埃爾島。管轄這個島的伯爾尼政府命令他離境,他又被迫前往英國去找哲學家休謨;後與休謨發生爭吵,只好化名回到法國,長期輾轉各地避難,直到1770年才重返巴黎。在流亡中,他發表了多年編成的《音樂辭典》,寫了《山中來信》(1765);同時感到有為自己辯護的必要,因而寫成自傳《懺悔錄》;這部作品在作者去世後才得以發表。

《懺悔錄》(1781~1788)記載了盧梭從出生到1766年包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1/244487.html' target='_blank' >黃壤肟テぐ6褐?0多年的生活經歷。盧梭滿懷感情講述自己“本性善良”,古代歷史人物又給了他崇高的思想,但是社會環境的惡濁,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關係,卻使他受到侵染和損害。盧梭歷數了他孩提時代寄人籬下所受到的粗暴待遇,入世後所受到的虐待,以及他耳聞目睹的種種黑暗與不平,憤怒地揭露社會的“弱肉強食”、“強權即公理”以及統治階級的醜惡與腐朽。這部自傳名曰“懺悔”實為“控訴”。另一方面,他對被侮辱被損害的“卑賤者”傾注了深切的同情。《懺悔錄》是一部寫得很坦率的自傳,盧梭在書中自稱“我以同樣的坦率講述我的美德與罪過……完全按本來面目把自己表現出來”。書中雖然有某些失實甚至虛偽之處,但是對於這部個性解放的宣言書的文學價值並沒有任何影響。

盧梭的晚年是孤獨和不幸的。他仍受到當局的監視。他過著清貧的生活。在完成《懺悔錄》之後,他又寫了自傳的續篇《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遐想》。1778年7月2 日,他悲憤的一生結束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後,他的遺體於1794年以隆重的儀式移葬於巴黎的先賢祠。

盧梭作為思想家和文學傢俱有自己鮮明的特色,崇尚自我,抒發感情,熱愛自然。他對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文學發生巨大影響,被公認為這一文學流派的先驅。

參考書目

R.Gerin,J.-J. Rousseau, Paris,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