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人

[拼音]:sheji jiaoxuefa

[英文]:project method

美國教育家W.H.基爾帕特里克(舊譯克伯屈)於1918年,從J.杜威“從做中學”的教育思想出發,並在其“問題教學法”的基礎上,根據內部動機(inner motivation)和附隨學習(concomitant learning)的理論所創行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和方法。其目的在於克服傳統教學中呆板的課堂教學、只重視書本知識、學生被動的學習以及孤立的分科教學體制等缺陷。它廢除班級授課制度、打破學科界限,摒棄傳統的教科書。採用這種方法進行教學的過程是:

(1)學生根據其興趣和需要,從實際生活環境中提出學習的目的(要解決的問題);

(2)制訂達到目的的工作計劃;

(3)在自然狀態下,運用具體材料,通過實際活動去完成這項工作;

(4)檢查其結果。在此過程中,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按照設計的活動,使學生獲得比較完整的經驗,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設計教學法主要適用於小學低年級。實施時,要選擇有經驗的優秀教師,設計活動要有教育價值,適合學生的能力,並切合本地情況,學校還要有相應裝置;教師耐心指導,鼓勵學生共同活動,實施前後要保留記錄,注意幫助學生總結經驗。這種教學形式在克服傳統教學中的缺點方面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因此在20世紀30年代曾風行一時。但由於這種組織形式在教學的指導、裝置和教材的編寫上存在種種困難和問題,特別是學生不能獲得系統的科學知識,影響教學質量,因此,30年代以後不大采用了。設計教學法在20年代初期傳入中國,南京等地的一些學校曾經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