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納國際電影節
[拼音]:Rikaze Xialu Si
西藏佛教夏魯派(亦稱普敦派)的祖寺。在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東南20公里處的夏魯村。據寺志記載,夏魯寺始建於1087年即宋哲宗元祐二年,為孜尊、西饒瓊奈建立。以後在地震中毀壞。1320年即元仁宗延祐七年在普敦、仁欽楚主持下重建。
夏魯寺僅存夏魯拉康(大殿)。大殿位於寺院的南部,面向東南,前殿3層,後殿和南、北配殿為2層,是一組上、下層分別作成漢式和藏式的建築。大殿底層平面為藏式佈置,中央是36根柱子的大經堂,四周建佛殿和圍繞大殿的轉經廊。大經堂正中為天井,為後來增建的天棚所遮蓋。大殿的門廳作廊道式,用6根直徑為1米的巨大原木柱子及土築厚牆承載縱橫相交的排木,支撐上層的漢式前殿。大殿上層平面作漢式佈置,即以大經堂頂部作為院子,四周分別佈置前殿和南、北配殿,各殿前有回廓貫通。前殿5間,有中、上兩層;餘皆3間,各一層。各殿之頂為漢式木結構歇山頂,上鋪綠色琉璃瓦,琉璃吻獸、脊飾大多為原物,具有明顯的元代木結構特徵。屋面坡度平緩、舉架小。北配殿及前、後殿的斗栱,各殿內的平棊,以及彩畫均為漢式。
因為佛教徒右轉禮拜、誦經的需要,大殿底層的轉經廊和殿外院牆周圍的迴廊與後殿相連通。由於後殿大門高於南、北配殿,故將門前部分的迴廊提高,經木梯進入殿堂,此做法為藏式。
前殿上層為普敦殿,內奉普敦祖師靈塔。大經堂的轉經廊兩壁及前殿中層、上層的轉經廊的牆壁上畫滿壁畫,其中有一部分吸收了中原繪畫藝術的風格,也受到了印度、尼泊爾佛教藝術的影響,為西藏佛教寺院壁畫中時代較早、題材最豐富的一處。
寺中收藏文物甚多,以貝葉經和元代文書最為重要。
▸ 校園電影節策劃書